这是一本以故事的形态、详细的介绍怎么“读和写”的书。
一,读
【文章理解】新学期开学了,老师让学生回家预读鲁迅的散文诗《秋夜》和姚鼐的文言《登泰山记》。
乐华和大文读不懂,于是去请教乐华的父亲枚叔,枚叔告诉他,把文章的外景和作者心境相结合,比较容易理解。
【阅读】中秋节,大文母亲邀请乐华全家来家里赏月,张大文家是书香世家,大书房里收藏着很多名书典籍。
大文爱读课外书,各种书籍翻看后堆在书桌上,枚叔见了告诉大文,读书不能乱读,要根据自己的水平来读。
把书放回大书架后,给大文整理出一个小书架,挑了一些适合中学生的书放在上面。
词典有《辞源》;小说故事《老残游记》《镜花缘》《鲁兵逊漂流记》《希腊神话》;诗文集《唐诗三百首》;经书《论语》;史书《史记》,再订阅一些新出的少年读物。
【古书】把古书称为“国学”或者“骸骨”都是偏见,按本质归类,应称为文字学、哲学、史学、文学。
对待思想、学术不能凭主观的爱憎,要用批判的方法,去考究思想、学术和时代、社会的关联。它因何发生,因何衰落,对我们的思想、行为有哪些影响。
【文学史】应先读中国哲学的原书,再去读哲学史;先读《诗经》及汉代以下的诗集、词集,再去读文学史;先读古代历史书籍,再去读《古史辨》。或者一边翻阅原书,一边读哲学史、文学史。
读诗,就读沈归愚的《古诗源》、曾国潘的《十八家诗钞》;读词,就读张惠言的《词选》;读明清小品文,就读沈启无的《近代散文抄》。
【新体诗】新体诗和从前的古风、乐府、律句、绝句一样,有“诗的意境”。比散文精粹,印象生动。得到“诗的意境”在于多体验,多思想。
【词】词的代表作有张惠言的《词选》,还有《白香词谱》。词的内容以表现境界或抒写情感为主,内容主要是情境。有两种显著的风格,一种细致,一种豪爽。
【诗词的时代背景】枚叔服务的银行,因战事倒闭失业,闲时翻看陶渊明的田园诗集。恰逢王先生教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乐华体会到其中心境,邀请大文去他去家中听枚叔讲解。
枚叔告诉他这样的悠闲生活在乡间是不存在的,现代人回到乡间拿锄头是一件困苦的事情。陶诗的体会跟到乡间旅游一样,只能是短暂的消遣。
枚叔从书柜里拿出一本翻译的新俄作家的诗选,找出沙坨费耶夫的《工厂的歌》和加晋的《天国的工厂》交给乐华和大文,意思是工业诗的时代才是他们应该向往的。
【读书的语调】看了这篇文章才想到,明星说台词是运用了技巧来表达情感的。一句话,有高低、强弱、缓急之分。
着眼点的地方应重读,与着眼点相关联照应的词,也要重zhong读。高低:疑问的语气要升调,确定的语气要降调。
强弱:悲壮、慷慨、快活、斥责的文句头部加强;不平、热忱、确信的文句尾部加强;庄重、满足、优美的文句中间加强。
缓急: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的文句,全体须缓。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的文句,全体须急。
【读书鉴赏】
鉴赏的意义:分为‘见’、‘视’、‘观’三个阶段。
‘见’只是看见那是什么样的,感官上的事;‘视’是去辨别它的结构,知识思辩上的事;‘观’是用心去感受,心理上的活动。
鉴赏的态度:
1,把读过的文章中有意义的句子抄下来,偶尔翻看,得到感悟。2,把自己的水平和书中作者的水平相比较,不断学习。
3,了解作品的背景才能领会到它的好处,用想象力还原作品的本来面貌。4,从坏的文章中锻炼自己的鉴赏力。
【研究文章的风格】鉴赏可参考司空图的《诗品》,分为二十四种风格。不能从主观的感觉去决定文章的风格,应该从文章本身的客观条件出发:
1,作者取材范围,每个作家的生活环境不同。2,作者的品行,有些人温和、有些人急躁、有些人宽大、有些狭隘,程度深浅也不同。
3,作者的语言习惯,语调的差异和词汇的不同。4,写作的习惯,有些人信手写来,有些人仔细修改,两者无关成绩,只是前者疏放,后者严谨。
二,写
【写作文】王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作文,讲解标题和内容的联系,内容是把内心所知道的东西写出来,再加上合适的标题。
于是出了两个他们熟悉事物的标题,写完让他们不断修改,改到不能再改。写完后交给枚叔检查。
枚叔指示说,一个段落的句子在承接和转折时,要用适当的词。比如“但是……”表达的是后面没有前面好的意思。描写情感时无需特意,写作经验多了就能明白。
【写文章】“九一八”事变,全国各地学校组织抗日会,大文和乐华为《抗日周刊》编辑股员。
国文课堂上全班一起讨论,怎么写好抗日文章叫大众起来抗日。王老师指导说,文字是心的表现,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自己所知的知识,情是感情,意是要表达的意思。
首先描述“九一八”事件的经过情形,这是知;表达对残害同胞的愤恨,这是情;激起民众对残害同胞的同情心,希望全国同胞奋起反抗,这是意。
【文章毛病】几个编辑股员在《中学生杂志》上发现了一篇标题为“文章病院”的文章,列举了三种常见的写作毛病。
一,用词、用语不适当;二,意义的欠缺和累赘;三,意义不连贯,欠照应。需要平日在思想习惯和语言习惯上多留意,下笔前组织好语言。
【印象描写】星期日,枚叔、大文和乐华三人同去登山,途中景色宜人,大文和乐华决定写一篇游记。
枚叔指导,游记有两种体裁。一种是把看到的、听到的、平板的记录下来,犹如路程图,这是记叙;一种是把自己的感觉和景色融合在一起,犹如作一幅风景画,这是印象描写。
比如,柳宗元的山水记和《敕勒歌》。其他文字除了说明文、议论文,都有两种写法,一是记叙,二是印象描写。
描写人物印象的可见朱自清的《背影》,现代人的小说中。
【词语】现代人对于词语的用法越来越混乱,说话时词不达意会让人摸不清头脑。
《辞源》里可查询通常使用的词,还有一些现代出的专科的辞书。同性质的还有类书,《太平御览》《骈字类编》等。
【语汇和语感、语调】一篇文章需要从三方面观察,一是文法,二是用词,三是思想是否正确、丰富、新颖。
用词方面,要不断积累、记忆,遇到不懂的词可以翻词典《辞源》,在词汇中挑合适的词,意义更贴切。
语感是词的情味,带给人的某种感觉。语调上面,词与词合在一起成偶数读起来顺口。
句式宜错综使用,除有意义的重复外,不宜叠用同一的句式及同一的助词。除联绵字外,不宜多用同音或声音相近的字。
【触发】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启发、联想。
从别人的文字和语言里,得到自己的感悟。乐华把新得的感悟记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再做总结。
【小说与叙事文】叙事文只记录事实,而小说必须和他人的人生有重要联系和意义,有各种意识、情感等。
还须留意季节变化,人物性格变化涉及的场面等。如矛盾的《子夜》。
【读书笔记】普通随笔有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古而有名的是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关于诗词的有《苕溪渔隐丛话》。
从这些书籍里可以参考读书笔记的样式和轮廓,平时记录读书的心得和研究结果,以备查考运用。
读书笔记用议论文的态度去写,引用两个以上的例子作凭证,例证越多,论断越精准。以简短朴实为宜,不需词藻修饰,只需论断、理由、例证。
【修辞学】修是调整,辞是语言,修辞就是调整语言,使它更贴切。
作文和说话分为“说什么”和“怎样说”,“说什么”是内容,“怎样说”是形式和方法。
假如说的东西是抽象的,知识的,只求意义上没毛病,这叫做消极的修辞。比如以明确精准为主的算学类文句,必须精准。
假如是具体的,情绪的,利用感觉的要素,这叫做积极的修辞。与情境相关联,有“讳饰格”,用于不便言明的事物,比如“太平房”……
铺张格”与前一种相反,用于夸大其词的说法,比如“易如反掌”……,运用时要合乎情境。
还有“譬喻”法,分为明喻,比如“如……,犹……”。略掉这两个字的为暗喻。
关联的有“借喻”,用已知喻无知,两者相似。与“借喻”相反的是“映衬”,用相反的事物衬托出来。
说话和写作是相互关联的,修辞功夫从生活上的修养开始。
【文章组织】回问自己,写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这是中心思想。这个思想是怎样来的,与哪些事物关联,这是材料。材料是否与中心思想一致,这是统一。
组织文章的三个原则是“秩序、联络、统一”。把材料排列好次第是秩序;顺当的连续下去,没有勉强接洽是联络;通体意见一致,情调一致,这是统一。
解说文、议论文也可用回问自己的方式解决组织问题,是要说明什么?主张什么?例证是什么?论据是什么?反衬的例证是什么?旁及的论据是什么?把什么放在前面最引人注意,把什么放在后面最具有效果。
【习作、创作、应用】作品分为创作、习作与应用,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习作,习作有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应用、和创作。
创作是在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意味,搜集和这题材有关的事项,使内容丰富,运用熟练的手腕表现出来。
【习字】写字有四个标准,迅速、准确、匀整、各式。迅速和准确需随时留意,随时练习。
匀整不仅要单个字匀整,还要上下呼应,左右调和,通体匀整。要随时留意各种书件的格式,合格式才美观。
现代人讲求快速,行书比楷书用处多,需要一起练习。
图片来源网络,花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