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5012 朱翠梅
2020.8.2,互加N师学院的第二次课程主题是“商业教育对生命成长有何意义”,看似与学生很远的话题,经过主持人王胜博士与主讲人肖知兴院长教授的解读,洞察了不一样的中西方教育课程,尤其是谈到如何开启学生的企业家精神,让我们参与者都别有一翻滋味。
两位专家在对话中,从教育现状、怎么做到有何意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王胜博士的问题及肖知兴院长的回答,带动大家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从一个教育思考走向另一个教育思考,从关注优等生到关注后进生,把学生这个“人”立的大大的,开阔了教师教育眼界。两位智者的对话中,还提到了“企业家”、“企业精神”、“经济公民”,说当今高等教育培养不出企业家,后进生身上有一种企业家的萌芽。
作为教师培训者,让我思考更多的是课程、教材、教师与学生,与学生天天相伴的教材离现行社会有多远,教师如何陪伴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并使学生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还得有自立、自信、奉献的能力与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细数一下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没有作为一个学科去开设“商业教育”类的课程,但学科课程内容中有涉及到的这方面内容,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教师往往会把这些当作教学情景来处理。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会有银行、商户、税率、收入、支出、消费等内容,在六年级学习百分数内容时,为了突显百分数的应用还有一节税率一课时,相信老师们在教学中关注的对象肯定是百分数,其背后蕴含的教育信息往往会被教师忽略掉。
究其原因,不能说是谁的原因,不知该如何评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是为国家的繁荣强盛,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这或许是中西方教育目标不同。我们不妨看看教师们的教育教学依据,也许从中会悟出点什么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中,课程内容安排有数学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十个核心词,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也强调“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可见,这不是教师教育理念没有转变,是我们对“人”的发展关注不够透彻,不够深邃。在教育教学中,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年龄特点,这是科学的、有必要的,开展与学生相应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但基于安全教育,学生的这些学习活动大多都在学校中,家庭教育跟不上,总是把学生当孩子,过度保护,与社会接触有限。
课堂上,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在强调要引导学生从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剥离现象看本质”。学生学习的教材中所提到的“银行、商户、税率、收入、支出、消费”等教学情境,就是所谓常被课堂过虑掉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看到了数学符号、数学关系、甚至数学规律,往往忽略了学生未来的生存生活中所在面临的“商业信息”。
当下信息时代,学生每天接收着这种各样的社会信息,这些信息量可不考虑学生什么特点,更不是“按部就班”发送给学生,而是超负荷的扑面而来,学生却陶醉在这些信息中。 然而,这些信息中,商业信息夹杂其中,学生缺乏这方面的阅历,难免会受到不法分子的诱惑。作为学校这一教育环境,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机会,丰富学生辨别能力。
综观所述,我们的教育课程与教育目标,从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来看,“商业教育”隐含在教材中,隐身于“综合与实践”的活动中,学校、教师要结合学年学期课程设置,通过学科整合融合,为学生提供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一定的社会活动中。从三维目标来看,不仅是“商业教育”,还以是生命成长,可通过学科知识学习进行渗透,也体现在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