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年度的KPI里面,挂了六西格玛黑带的考试,以KPI促考,以考促学吧。因为上半年决定考PMP,就把CSSBB排到下半年。记录下2021年备考CSSBB的过程,虽然one pass,但是带着一点侥幸心理。
5/12 午休时间,躺下来和某宝的店家聊了会儿CSSBB ,然后发现CSSBB的考试类型和PMP 是有点类似的,单选题,然后基于handbook ,一次通过率大概75%(机构通过率95%)。然后起来看了一下之前同事分享的BB 材料题库,鉴于5月还有一些时间待在家里可以看书,决定买材料看书做题。而后看到知乎上有一个同学同时考过了PMP 和CSSBB ,判断这两个考试除了学费是一样贵以外,还有一些共通之处,可以参考PMP 的复习方法来复习。 PMP 复习的时候,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去准备考试,心里没有底,于是报了培训班,用辅导型学习的方法。 那么现在CSSBB ,或许比真正做出一个项目来会容易一点吧。于是决定用这个月的时间来准备一下。CSSBB 中文纸质考试今年是6月和12月,因为疫情的缘故,原本一季度一次变成了半年一次,而机考是两个月一次,考虑到下半年又会是忙到屁股冒烟的情况,或许7月份的机考是一个选择,但是是全英文考试,另外一个纠结的是,7月份的机考在厦门没有考点,就近的就是上海、杭州、广州,这是挺不方便的,但是淘宝店家提供了一种远程考试的选项(去年因为疫情而开始的考试方式),倒是可以作为一种选项,但是需要确认这种考试的成功概念是怎么样的。Any way ,考试地点先放后考虑吧,先准备起来。
复习方法: 把36个小时的CSSBB 培训视频听一遍。基于对六西格玛有一些基础的了解,再系统地学习一边,然后还需要把六西格玛的英文专业词汇了解,方便后续机考时读题和解题能力; 前三章的内容浏览了一遍发现跟PMP 有相似之处,决定先跳过,后续直接做题巩固。
5/13 早上把Define 阶段的视频看完了,23个小节,整体感觉还算比较熟悉,基本上在日常工作中或者PMP 考试中有接触到。其中23节的网络图,在PMP 中有中文精讲过,所以虽然很长,但是接受起来不费劲。 MAIC 四个阶段有设计比较多的统计分析概念,对于我来说可能要花比较多的时间,而且视频小节比较多,时间需要抓紧起来看。要不然上班之后,基本上就失去了读书的时间。 在准备这两门考试的时候,联想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学习方法,比如先整体阅读一遍可以知道整体的概念,比如搭建出书本的架构可以有整体的骨架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尽量把比较科学的读书方法拿来实践,或许这样可以相辅相成。 今年,为了校验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了找到主动学习的方法,找到学习的状态,通过PMP , Positive Decipline ,CSSBB ,希望可以找到方法,希望可以顺利通过。然后保持这种学习的状态。 PMP 和Positive Decipline 告一段落了,希望可以收到好消息。
7-6 打印出题库的题目,准备开始过题目。通过看题目,把Primer 过一遍。 7月份打印出来的题目,看了第一章之后,就再也没进度,一眨眼就到十月份了。忙得昏天黑地的8月和9月一眼都没看。国庆放假前,一口气把所有的题目都打印出来,准备国庆期间做题。
10/1~10/2 ,整个身体状态仍旧非常疲惫,于是就是吃睡两件事情,没有做题。
10/3 鼓足勇气,把女儿送到外婆家,做了题目,把1~2章的题目做完,因为有PMP 的基础,所以这两节整体来说没有太大的理解难度。
10/4 把第三章看了一下。 而后进入到meansure 阶段,看到统计学和概率的知识,心理阻碍很大,于是5号和6号没有什么进展。
10/7 把中文书本过了一边,看了个概念,鼓足勇气把measure data 的题目过了一遍,过完觉得,这一节对统计的要求没有太高的要求。不管怎么样,不管吸收多少,至少要把题目过一遍,迭代学习的基础就是不管每一遍是什么样的效果,但是要坚持进行一遍一遍的迭代。
10/8~10/9 没有看书,又被困在工作。 10/10 ,把DFSS 的题目先刷了,留下A I C 三个阶段的题目来一一攻克。鼓足勇气去看了,但是题目中涉及到太多的统计学名词是我不认识的,本身统计学基础不够,再加上统计学英语专用名词太陌生,理解起来难度非常大,看完题目也不知道题目在说什么。于是想到了视频,虽然视频是英文的,但是有中文翻译,结合书本一起看,会对一些词汇行程概念。晚上把I 阶段的DOE 阶段听了一边,吸收没有很多,但是形成了一点概念,再看题目的时候,对题目会有一点帮助。这里用到的是要多种学习途径并行,并行的过程中进行迭代更新理解。
10/11 要把I 阶段的题目做完。(一上班又是一岔子的工作,但是还要尽量抽时间来看书做题,趁着女儿不在厦门,也把下班的时间全部利用起来) 这是在琢磨自学学习方法的过程,为了对得起花掉的535刀,一定要放下其它,在这两个月重点去突破CSSBB ,把今年的目标完成。
[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为什么自己在看书的时候,看过去每个字都懂,但是其实看完就忘记了,根本就没有概念。但是在听完视频的讲解后再回去看书,就能对字句间的意思有一点理解。 这可能是理解的一个过程? 视频讲解和书上的内容本质上是一样的内容,但是为什么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呢? 如果已经是自己理解的内容,再回去看书上写的,也就是都能理解的。视频讲解到底是怎么不一样? 记得之前看一个玩具的说明书,说明书上介绍了给气球打气的过程,但是如果按照过程来操作,其实并不能给一个气球打气。因为步骤里面没有说打气的过程中,要捏紧打气口,否则是一直漏气的,也没有说最后打完气的时候,要怎么去给气球收紧打气口。 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有这些很细的点要去注意的。 在学习A 的过程中,一看到假设检验就开始犯困,听得懂每个字,但是连起来完全理解不出意思。过去的知识积累并不足以让我理解这个假设检验。但是依旧要去啃,把英文听一遍,在网上找资料把中文听一遍,把中文资料看一遍,再继续在知乎上找相应的资料来帮助理解。这个过程是一点一点去突破,然后慢慢去串成线。目前还连不成面和体,但是似乎比刚开始的时候稍微有点概念。 刚开始看的时候不理解: 为什么要用假设检验这么拗口和绕的方式来做。 通过看知乎的各种解答,理解到这是一种反证法。为什么要用反证法,因为用正向去检验无法实现,于是用反证法,这是一种思维的切换。 然后还结合了小概率事件,如果小概率时间发生,可以推翻命题。 这让我想到了中学的结合,原命题,逆命题,逆否命题。 这个问题基本上有一点点答案了。每一种做法的背后其实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是教材不会把这个背后的理由写进去,教材只会写出一个结论。但是人的理解过程,需要这种背后的理由来支撑,才能够点线面连起来。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老师讲课更加有助于理解,因为一个好的老师,会把前因后果介绍一下,最后得出结论。 显著性水平如何理解?显著性水平是一个点,还是一个区间?为什么在显著性水平,就可以去拒绝H0? 为什么是0.05 和0.01 ,在中文视频中讲到,这大概就是一个拍脑袋,那我就当做一个默认的结论去记忆就好了,毕竟不需要深入理解也可以记忆得了。 P 和显著性水平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10/17 在麦当劳从早上11点看到下午6点,目的只有一个,要把第一遍过完,不管第一遍的吸收有多少。
10/18 周一,领导忙其他去了,我安排了下工作的事情后,挑着统计概率看,还是很吃力,没有开窍。
10/19 看到分享的材料里面有50题模拟题,拿过来试做了一下,对于一些概念题,基本上能做,但是对于概率和统计题,基本上是蒙的,50题,答对32题,这个结果不理想,但是算是对自己这半个月来的一个阶段性检测。 接下去的时间,需要有针对性地把错题一道道地吃下来。 在做题中学,会更有针对性(不过前提是真的要把第一遍先过下来,不管吸收多少) 在CSSBB 的数理统计章节,对数学水平一般的我来说,理解起来有点费劲。 看到那些分布图的时候,有一堆的灵魂拷问,为什么正态分布公式是对应这样的图形形状?为什么这样的图形形状可以用这个公式来描述?到底是先有图形,还是先有了这个公式?是怎么样把这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形状和符号联系在一起的?几年前已经被解释的问题,对于我这个几千年后的人来说,依旧是神乎其神难以理解。学数理统计的过程中,就是没有办法开窍,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高中学的时候觉得难,现在看这些依旧是这种感觉,看来十几年过去了,理解力并没有任何的提升。如果能开这个窍,或许我对数学会产生好感的,也会摆脱高考数学只有94分的阴影。 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始终无法开窍的章节,尝试各种途径的学习资料,尝试进行突破。这个方法多少还是有点效果,因为不同的学习资料有不同的教学思路,有不同的侧重点。 这也像是一种主题阅读的方式吧。
再之后,从某宝买了几套模拟题,不停地琢磨(记不清过程和花费的时间了),但是都有做了一遍,也把错题反复去看了。
考试在12月4日,从厦门的话到上海。考试前一天晚上,原计划在做下题目,接到了一个同事的电话,聊了很久,而后头很疼,心里面非常没底,但是还是选择了睡觉休息。
CSSBB是开卷考,考试当天,很忐忑,担心教材不符合带进考场的标准(教材都要有封面,而且不能有书写),也担心一早上四个小时会不会熬不住(孕两月)。考试全程,花了一个小时做完了第一遍,然后用剩下的三个小时翻着书核查每一道题,因为每一道题心里面都没有底(准备不够充分就底气不足)。
考完后,焦灼地等了20多天,终于等到PASS的邮件,才松了一口气,终于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