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黟县古城,位于安徽省南部,属于黄山市。
县城被山包围着,估摸是好不容易才能找到一块相对平缓的空地建城,导致地理上无法扩大,城区大约只有昆山市的一个镇区【繁华地带】大小。
我从千灯来,夜游黑多城。
虽然因为某人老家的缘故,认识黟这个字,但是还是觉得黑多古城更顺口些。
这里是黑多古城封建时候的县衙正堂。牌匾是写的就是正堂二字。模糊只因我的拍照水平太菜。
至于其他县衙建筑,大多风吹雨打去或是别作它用。
目前所见保留的即是这个正堂。在它隔壁相临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黑多县政府所在地。我相信,这里的曾经就是古县衙的一部分。
——因为实在是难得找块平缓地带。即使如此,古县衙这个地段也是处在一个上坡段,并不是一个平地。
某人家就在县城,且就在县衙旁边一二百米左右。所以这里的民宿我是没住过的。
餐馆去过,味道不错。对于吃,我没太大的研究。仅限于“好吃还行,一般,不好吃,真TM难吃”这几种评价。
穿过两道最多一米宽的巷弄,就步入县衙所在的这条大坡路。
别的古镇都是青石板小路,没有多宽。黑多县衙这里就干脆是难得一见的七八米宽石板路。
我也是从这里开始,夜游黑多城。
下了坡后,路面变缓渐平。第一个十字街头矗立的一座风景亭。
这个亭应该是十年前才建造的,起初这里只有一座三眼井。
当然,现在井依然在,只是置于亭台之下,且再也没有人频繁使用它汲水了。
这是一把伞,名曰:浮生如梦。
像极了许愿树。
许愿树见得多了,故而对此不太感冒。如果不是因为它的名字,我想它不会在我的情感里占据太多空间。
浮生如梦,哈,四下灯火阑珊,恍恍惚惚几十年匆匆,可不是浮生如梦么。
相对来说,我更对伞下的竹桌竹椅更感兴趣。它们让我想起了一闪而过的童年时光。
县衙门前所在的那条街道叫直街。虽然很坡,但是它确实很直,也算名副其实。
我并没有走完直街,就在亭台处左转了。这条街的名字也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它叫东街。
东街小桥流水,各种灯笼交相辉映。黑多城为了旅游大业也是拼了,估计一晚上得几千度电。
什么是真正的小桥流水?
当见识过它们之后,才知道,桥真的可以很小,流水也不一定是小河,它还可以是一条小渠。
怎一个精致了得?却又有别于一般江南的细致婉约。
渠里的水其实是一直流动的。
只是在我的照片里是静的。再一次看到它的现在,更加感受到了它的静,以及它们的静。
水是静的,倒影在水里的灯笼是静的,水上的石板桥是静的,路边的建筑,水边的植物,连路上的行人也是静的。
莫名感觉了一种静美。
这是另外一个十字街头,当然也就是另外一个亭台。
这个亭台是有楼梯可以上去的观赏的。有的时候会有人在亭台前或其上表演舞蹈。
当天晚上并不是周末,天也实在是太热。大部分人都躲在房间里吹空调,故而没什么行人,也没见到歌舞表演。
因为所处位置和路线原因,正常旅行第一眼应该见到的大门,在这里属于后期。
这个大门叫临漳门,至于有什么深的寓意或者历史,也懒得探究。
我很热,汗流浃背。虽然还有贯穿整个古城的大河两岸美景,我也不想看了,就想回去躺平。
拍个大门内侧远景,留作纪念。
大门外侧,还有黟云楼。
路中间,随处可见的景观。
看惯了江南的白墙黑瓦假山怪石,我已经麻木了。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石头是真的,不像其他地方都是钢筋框架水泥浇筑模仿的石头。
毕竟,黑多古城被山包围着,根本不缺各种奇形怪状的天然石头。
路过一家店,买了几包外面不好买的烟,也算给当地的GDP贡献一份微不足道的力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类型的路牌大行其道。
初看新鲜,再看一般,再再看就只能剩下证明到此一游的情怀了。
我在黑多县很想你。
顶着燥热,乘兴而游,兴尽而归。从另外一条街回家路上,经过庚戌年进士余循的家门口。
门上挂着历史建筑的牌子。但是在这不稀奇,某人家旁边一百米内起码有十几二十家都有这牌子。
瞻仰三秒,走人。
古城夜景也不能阻挡我回家洗澡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