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儿子背诗的声音吵醒,他正在看手机上拼音艰难生涩的一句一句背古诗,我不仅想到了家庭教育。
记得女儿说过一句话:“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过寒假。”在学校时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教,大家的学习情况相差无几。但是在业余时间,特别是假期过后,孩子的成绩就会拉开距离。成绩好的学生的假期通常都在学习与娱乐参半、甚至纯学习中度过,而成绩差的学生的假期往往是在纯娱乐中度过。不同的学习方式,用在学习上的不同时间,必将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
我们单位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清华爸爸”周老师,另一位是“清华妈妈”种老师,他们的孩子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现在都是博士后,毕业后一位留在上海,一位留在北京,他们都是教育子女成功的父母。通过与两位老师的接触了解,我知道种老师的孩子业余时间几乎都在学习,春节假期走亲戚都很少参与。小时候为了纠正孩子的写字习惯,孩子的父亲就握住孩子的手写,据说把孩子的手掌都磨出血泡了,最终孩子写的一手好字。周老师读书很多,博古通今、懂“周易九宫风水”,富有教育智慧,我想“梦想教育”是他带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上初中时,我的成绩总是上不去,父亲就让我和班级前三名的学生商量,让他们住在我家里,因为我家在学校附近,家里的住宿条件比学校集体寝室里好很多。后来我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和我住在一起的名叫高金虎的那个学霸每天晚上都在学习,我只好跟着学习,不懂就问,一个学期下来,我也成了学霸。父母要想法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今年春节晚会中的小品《占位子》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问题。沈腾后面一句话说: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学校和老师,父母的陪伴也很重要。
这一语道破天机,指出了中国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家长对教育的错误理解。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普遍重视,这是勿庸质疑的。但是大多数家长以为,孩子教育的关键,就是取决于学校教育。孩子送到了学校,能否成人成才,还是成龙成凤、成虫成渣,就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于是家长抢学区房,争着把孩子送最好的学校,进最好的班级,坐最好的座位。以为学校教育做到最好,一切OK。甚至有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是花了钱的,我是消费者,我的孩子是上帝,学校就该把我孩子教育好。事实上,这是严重夸大了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背景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效与否,是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和前提的,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撑,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作用非常有限。
有专家说过,孩子的教育分三块,家庭教育是关键,占了60%,学校教育占30%,另外10%是社会教育。所以,不要以为学校教育什么都是最好,家长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学校教育的功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
另一个是中国式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父母缺位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双方或者有一方不在现场,父母角色缺位,家庭教育职责被甩给了爷爷奶奶辈。
父母去哪儿了?忙打工忙生计,忙工作忙事业,忙生意忙挣钱。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隐形爸爸、假性单亲,说的都是这一类问题。
沈腾说“父母的陪伴也很重要”,其实父母的陪伴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而中国式家庭教育最缺的恰恰就是父母的陪伴。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在别的父母积极的监督孩子学习的时候,你却无奈地选择了“忙”。我们应该反思:为了什么而“忙”,忙到最后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对于没能陪伴,许多父母是心有愧疚的,往往会通过对孩子物质上的尽量满足来作为补偿。然而这种纯物质性的补偿对于家庭教育往往是徒劳无功的,甚至是毒害性的,加速了家庭教育彻底走向失败。
有人会说,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选择陪伴,不去打工赚钱,怎么养家?现实中确有此矛盾。比如农村打工父母,打工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打工和陪伴真的很难两全。造成这一现象的,从宏观上看,一方面与国家整体经济产业布局不均衡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各地解决农民工子女异地上学的力度有关。这些确实是需要国家层面去发力解决的问题。
但是不是说打工父母就毫无作为了呢?不是的。如果陪伴做不到“朝朝暮暮”,至少可以做到常电话联系,或“常回家看看”吧!如果回到了家,至少可以做到少陪手机多陪孩子玩玩,少打麻将多陪孩子聊聊天吧!“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让孩子感觉父母始终都在身边陪伴,是父母必须铭记的亲子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