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富贵逼人倍受尊重的贾府老太君,一个是身无分文还要为子孙讨生活的乡村老太婆,两种生命状态,究竟熟好熟劣?
就她们彼此而言,对方都过着让自己羡慕的生活。于刘姥姥,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这是天大的好事。但这些对贾母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她反而羡慕比她大几岁的刘姥姥,牙口好,腿脚好,吃自己地里种的萝卜白菜,堪比山珍美味。
作家余华说: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二者都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身所缺失的部分,但究竟哪种生命状态更好,在第三者看来,也是见仁见智了。
如贺拉斯所言: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贾母在贾府垮塌前闭眼,是一种幸福。刘姥姥带上贾府给的一堆好东西回去,日子过得太太平平,最后又把差点被卖到妓院的巧姐救出来嫁给外孙板儿,这也是胜造七级浮屠之事。谁又说刘姥姥过得不幸福?
虽各有各的幸福,但刘姥姥与贾母最大的不同,我感觉是老而无用与老有所用的对比。贾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愁吃喝不操心,走路都要人抬着,难怪她说自己是“老废物”;而刘姥姥一把年纪还身担养家之责,拼了老脸去富贵家求好处,个中艰辛不可否认,但她的生命力似乎比贾母旺盛。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两种生命状态不同的人,对彼此都欣赏、担待、尊重与感恩。
贾母放下身段,亲自领着刘姥姥逛大观园,还充当导游,毫无身份贵贱之分。
宴席上鸳鸯和凤姐让刘姥姥当众逗乐,别人看得乐,刘姥姥也不生气。她自有一种担待。
刘姥姥酒醉闯到怡红院宝玉的床上睡了一觉,搞得臭气熏天,袭人不吭一声,她照顾了刘姥姥的面子。
宝玉向妙玉提议把刘姥姥喝过的成化窰杯子送给她,这里有另一种周到。
凤姐请刘姥姥给女儿起个名字,刘姥姥用她“以毒攻毒”的朴实的想法,取名巧姐儿,凤姐欣然接受,这当中透露出一种平等。
刘姥姥回家,贾府给她大包小包一满车好东西,这不只是简单的施舍,蕴含其中的是深深的善良与慈悲。刘姥姥自知无以回报,只说要天天烧香拜佛为贾家祈福,这是刘姥姥以自己的方式在感恩。后来她虎口救巧姐,也是她用行动在感恩。
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这个非佛中人对此的解读是不分你我,众生平等。然而贾府中唯一有分别相的人,恰恰就是在家庙中修行的妙玉。她对贾母带去参观的刘姥姥嫌弃得不得了,把她喝了一次茶的成化窰杯子扔了。这样的人虽身在佛中,却心不在此。自视清高,最后却羊入虎口,深陷泥沼。
讲刘姥姥,表面上讲她三番五次闯入贵族家庭生活,实际上讲的是各人皆有自己的运命。没有哪种更好,各人都有各人的得失祸福。
也许,对人常怀尊重与悲悯之心,身处困境能保持积极达观,才是真正修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