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屈辱地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
话题还需从明朝的一代明君孝宗朱佑樘讲起。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评价:他这一辈子没有享过什么福,却遭了很多罪,受过无数恶毒的伤害,却选择了无私的宽恕。他很少体验皇帝的尊荣,却承担了皇帝的全部责任。
明孝宗从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就殚精竭虑,大刀阔斧,为建立属于自己的盛世王朝而倾尽全力。他确实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辉煌的时代,国力强盛,天下太平,人才鼎盛。而最关键的依赖,成就朱佑樘理想的人物为三个非同一般,堪称治世之能臣的刘健、李东阳、谢迁,被后世称为仅次于“三杨”内阁组合。
三人中刘健公“断”,有着极强的判断能力,能预知事情走向并提前应对;谢迁公“侃”,饱读诗书,能言善辩;李东阳公“谋”,善于谋略,思虑严密。此三人通力合作,发挥所长,安抚天下,办事牢靠。
而二号人物李东阳尤其厉害。自小享有“神童”美誉,成年后也是文坛魁首,书法文章十分了得,但作为政治人物,谋略更胜人一筹。
明孝宗驾崩,儿子朱厚照继位,明朝最闹腾的皇帝出场,“史上最富有的太监”刘瑾刘公公得宠天下,“战斗”和“隐忍”就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辩证性的命题。
三人内阁与刘公公引领的“八虎组合”,在忽明忽暗,花明柳暗中最终见分晓。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谋才,不同的选择,刘健、谢迁选择斩草除根,清理君侧,李东阳主张严惩,赶走疏远即可。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今日事未今日毕,深夜的眼泪博取了同情,改变了局势走向,定论了斗争的结果。刘健、谢迁离京而去,他们的失败,在于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变量”--皇帝。
“断”和“侃”离开,“谋”留下,实则“潜伏”,但无人理解,在鄙夷的目光中,他无言以对,但他绝对不是刘瑾的同情者,他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份深思熟虑,思维缜密,他只是更清楚,要解决刘瑾并没有那么容易,远比想象中要可怕得多,必须等待更好的时机。
凝望故友远去的背影,残酒洒地,沉默而又坚定。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时候,屈辱地活着比悲壮地死去更需要勇气。
李东阳留了下来,开始了他行走在刀尖上的“地下工作”。
刘瑾准备整死刘健和谢迁,一了百了,李东阳出面营救;御史姚祥,主事张伟被诬陷,李东阳出面营救;御史方奎被刺,李东阳出面营救。
可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难度之大,程度之深远非想象。
天下之大,刘太监当家;自己门生不搭理,同僚讽刺“伴食宰相”。李东阳依然选择了忍耐,继续忍耐,必须忍耐,等待适当的人选出现,等待最好的时机出现。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天边泛白,黎明到来,二杨--杨廷杨一清天选之人破空而出而出。
搞不定的杨廷和,弄不死的杨一清,成为刘公公的“掘墓人”,但背后最大的支撑和智慧是多年隐忍的李东阳。
李东阳在搭救杨一清出狱的那一刻,严肃而又意味深长“等到需要你的时候,我自然会去找你的!”
当刘瑾创新地提出清查土地的时候,李东阳及时拉住了正欲进谏的杨廷和,“你刚才为什么要说话?”
微光初现,杨一清起复三边总制;张永被说服,读书人不出手则已,出手即致命;夜宴之上,是较量,是背叛,是罄竹难书的罪状;皇帝犹豫,张永忐忑之际,李东阳“雪中送炭”,杀招祭出,断了所有的慈念,绝了所有的退路。
一生辛酸既荣耀的太监刘瑾,顺应天命民应,被凌迟三千刀,正义得到伸张。
李东阳完成了他的事业,实现了他的心愿,用一种合适的方式。
李东阳终于解脱了,挨了太多的骂,受了太多的委屈,吃了太多的苦,等了太久太久。
所有人指责他的软弱和动摇,没有人理解他的痛苦和隐忍。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但,
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误解了你,总有人也会理解你的言行,明了你的用心,知道你一直在屈辱中等待着!
并且知道,
有时候,屈辱地活着比悲壮地死去更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