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敬畏之心感受布达拉宫的建筑之伟、历史之深、宗教之诚、艺术之美

布达拉宫,这座耸立在拉萨红山之巅的宏伟宫殿,是西藏最闪耀的象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庞大的宫堡式建筑群。

一、建筑之伟

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海拔高达3700多米,是世界屋脊上的宫殿。 主体建筑依山垒砌,将红宫置于山顶,其他殿堂宫室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整座建筑东西长360余米,南北宽约140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外观),房屋数千间,完美体现了藏式碉楼建筑的精髓——石木结构,墙体厚实向上收分,坚实墩厚。同时,它也融合了汉族、尼泊尔、印度等多种建筑风格,如金色的汉式歇山式屋檐,是多民族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布达拉宫分红宫、白宫和黄宫。

红宫位于中央顶部,墙体为深红色(赭红色),象征宗教与神圣。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所在地,是整个宫殿的核心和灵魂。

白宫环绕红宫,墙体为白色,象征和平与政权。是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

黄宫(部分)是指 一些重要殿堂的屋顶或局部使用金色(黄色),象征尊贵与佛法无边。

整座宫殿与山体完美融合,仿佛从山石中生长出来。内部结构复杂,回廊陡梯交错,空间层次丰富,既坚固又神秘。

二、历史之深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定都拉萨,建立吐蕃政权,为迎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布达拉宫,当时称红山宫,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是吐蕃王朝统一的政治中心。

公元9世纪,随着吐蕃王朝的解体,布达拉宫逐渐被冷落,之后的800余年里,因西藏政权更迭频繁,且历代政权都未再迁都拉萨,布达拉宫一直未能重建。

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教合一地方政权,1645年决定重建布达拉宫,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并将行政办公地由哲蚌寺移至布达拉宫白宫。

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1690年至1694年间扩建红宫,修建了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为主的红宫建筑群。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位期间,又在白宫东侧顶层增减了东日光殿和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部分附属建筑。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灵塔殿建于红宫西侧,并与红宫结成统一整体,至此布达拉宫重建和增扩工程全部完成,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和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三、宗教之诚

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核心象征,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宫内珍藏着众多佛像、佛塔、唐卡、佛经等宗教文物,如《甘珠尔》《丹珠尔》等珍贵佛经,还有多索拉、莲花生大师的圣物,是密法传承的重要场所,是藏传佛教信徒心中的神圣之地。

红宫内安放着五世至十三世(除六世)达赖喇嘛的八座灵塔殿。其中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为宏伟壮观,耗费巨量黄金珠宝镶嵌,被誉为“世界第一饰”。

佛殿众多, 如圣观音殿(供奉天然形成的檀香木观音像)、法王洞(松赞干布时期的遗迹)、坛城殿(供奉立体坛城)、强巴佛(弥勒佛)殿等,每一处都充满宗教意义。

通往宫殿正门的之字形石阶陡峭漫长,是一条重要的朝圣之路,信徒们在此磕长头,氛围庄严肃穆。

宫殿内部光线相对幽暗,酥油灯长明,空气中弥漫着酥油香,诵经声萦绕,营造出一种独特而神秘的宗教氛围。

四、艺术之美

  宫内墙壁上绘满了数以万计的壁画,题材广泛,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事件(如文成公主进藏)、建筑过程、民俗风情等,色彩艳丽,技艺精湛,堪称“墙壁上的博物馆”。

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唐卡(卷轴画),是藏族绘画艺术的瑰宝。

大量使用黄金、宝石、珠宝进行装饰,灵塔、佛像、佛龛、经幢无不闪耀着金光,极尽奢华,体现了宗教的崇高和对佛的虔诚供奉。

木雕、石刻、金属工艺等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布达拉宫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立体的史诗,一个信仰的图腾,一处人类文明的奇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