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培养了一个新的读书习惯,开始以讲究主题阅读、以作家系列阅读为主。这个习惯主要是因为读了黎戈而形成的。
偶尔我也会以一个爱读书的人自诩,现在想来也是惭愧。读书的次序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很是不着边际。偶尔抄点金句警言以为谈资,等到真正说一个完备的概念或知识的时候,总会有些迷惑。今年初读了黎戈的《各自爱》,后来的《时间的果》,到现在的《私语书》,才发现认真读书是一件极有趣有用的事。
我把曾经的某些读书的方法称之为“花里胡哨”的过程,算是在自我阅读史上的一个残酷事件。有趣的是,这个认识也是因为读了一些书而获得,总的说来,阅读并没有辜负我。只是走了许多的弯路叉路。
在黎戈的一系列的作品中,看到她对于读书、作笔记、考证某个知识、对于生活的认真和耐心,是非常佩服的。她真的可以说是一个极为“称职”的读者,因为这份执着,也使她成为一个靠谱的作者。
虽说阅读书写,是一个听起来文艺、高端、优雅之事。但是真正投入其中,你会发现,这个过程其实是有些苦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而历过这一段的人,会把这些没意思的过程,都变得充满韵味。
此点,在《私语书》的第一章,就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一章叫“微物”。何为微物,顾名思义,全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东西。不信你听这一章里收录的文章就名就知道了。“枕头、野菜、大白菜、小碎花、气味、大包、山的声音……”这一章类似这些小事物,总计二十余篇。
比如,在写树的这一篇。在开头,她就写到自己对于树的情感:“很希望自己是一棵树,守静、向阳、安然。敏感的神经末梢,触着流云和微风,窃窃地欢喜。脚下踩着最卑贱的泥,很踏实。还有,每一天都在隐秘成长。”
接着,由树延伸开来,讲到周作人、鲁迅、梁实秋等人如何写树,日本名歌又在怎么唱树,张爱玲又用了怎样的词语来形容树。你会猛然发现,我们司空见惯的树,一下子变得丰富、立体起来。甚至连有浓浓的年代感的历史气息。
当然,从这一点,读书的我们,也可以得到另一个启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细节处展现一种极致的认真,还有就是把平常的无趣之物,写的极为灵动有意思。让人不尤得少一分对于平淡生活的抵触,多生一点耐心。
读完第二章,会恍然明白,黎戈笔下的细致和温情,都是来自于平日的阅读。
书的第二章全是阅读笔记,也并不同于一般的阅读笔记,不是记帐、感叹。而是对于书和写书人的来龙去脉的摸索,以此知晓,为何有些有会写下这样的文字,有些人则不。托尔斯泰夏加尔、张爱玲、村上春树、伍尔夫那么多大名鼎鼎的作家人物一一介绍给大家,真诚又冷静地说他们的好和坏。
在《文字形象骗局》里,她写张爱玲和林徽因。“张爱玲是典型的聪明脸孔笨肚肠。文字里的装精逞强,不过是笨拙于人事、自抑成性的她,找个出口转移释放力比多而已。文字状态下的张爱玉玲,固然是满树繁花,枝节楚楚。而林徽因则是相反,她的文字干瘪细弱,纠结迂回,她本人却是个爽朗开阔、长于交际、话锋伶俐至极的妙人儿。由此可见,把一个人固定在她的文字形象上,实在是野蛮且幼稚的。”
读到这里,我不禁也揣测了一下黎戈的现实生活。读过了她的三部作品后,发现她在写自己的生活也是相当坦诚的,她遭遇过的困境、苦难,她从来不掩饰。她称自己不小资,顶多算文艺。精神一直没有跨,所以支撑到现在。
这一切的动力源泉大概都是因为长期的阅读,继而把读书这件事又和生活糅合在一起。以读书的心态去探索平淡生活中的小亮点,又在生活中处处看到文字所描述的惊奇和美好。彼此互相成就、互相促进。
整本书从书面设计到内容看起来很轻巧、温暖,读过才懂得,写字背后的人必定在很用地读书、学习,以极大的耐心和热忱在对待所爱之事。给人有一种爱望信的寄托和安慰。
以上这些,应是一本好书所该有一品质。同时,也应是我们每个活在平淡日子中的人要具备的能力,保留自我的一片精神之地,以此滋养干枯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