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我去市里一趟。车途中,遇上一奶奶带着孙子刚刚逛完街,准备坐车回去。这位奶奶碰上了熟人,就聊了两句。
对方:“给你孙子买玩具了呀”。
奶奶:“是呀,孩子他就要这个,不买不愿走。家里还有好多玩具玩一下下就不要了”。
大概是奶奶的话引起了共鸣,对方不禁点点头:“是呀,现在小孩的玩具买在家,玩一下下就不要了。我家也堆了好多”。
02
听到这些,自己不禁有点汗颜。作为90后的我,貌似都没有玩这些玩具。
我依稀还记得自己读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所在的村庄有个学校,只有一间教室,一位老教师,姓蒋。
蒋老师每天步行快一小时的路程来到这。每天的装备基本上是:手里提个包包(教材和教案在里面)和保温盒(作为午饭)。蒋老师吃完午饭,批改作业后有时间的话会午睡,床就是两个个木制连体课桌拼在一起。
那时候由于路途遥远,然后比较贫穷,所以只有这一位蒋老师愿意来。因此,他是我们一二年级所有科目的老师。
蒋老师耐心很好,而且也很细心。我的写字笔画顺序大多是正确的都依赖于蒋老师。数学的基础扎实也依赖于他。我还记得小时候老师要我们准备100根小竹子,每天放在书包里。
那时候老师都有开设社会,体育等课程。老师貌似只有在每天的那一节自习课休息。因为上了一年级的课,休息十分钟,就会上二年级的课程。所以老师的嗓子出现问题了。
那时候的体育课,我们就在学校门口的空地上玩石头,木头人,建房子(不是实质建,是在地上画个图,有几种方式,看谁最快到达最高点)等。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你的数学或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我会自豪的说,是的!
03
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变成我们自己每天走一小时多的山路,中午吃自己来学校带的饭。以前问老师,保温盒的饭是热的吗?老师每次都是回答是的。等到了自己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不热。
那时候的我们,虽然吃着不热的饭,但我们依然玩的很开心。因为中午的时候我们会一起玩一二三木头人,老鹰捉小鸡,各种花式跳绳,踢毽子,跳格子等等。以至于有时候饭会吃一个中午。
04
山上的野生果实熟了,我们一起去吃。我们会在哪些有好吃一点的偷偷做个记号,好来年再来。
快到清明节节前和节后的茶叶和茶泡,我记得茶叶红色的有点涩,白色的最好吃。 去年有再次尝到了。茶泡是圆的,长这么大,貌似只吃了一两次。
我奶奶家就有一颗很大的桑葚树。桑葚,紫色的熟透了很甜,红的没完全熟会有点酸。经常吃得一嘴都是乌色,手指和手掌也是染了色。小时候的自己,会跟伙伴摘嫩绿的桑叶喂养蚕宝宝。天真的我们想着喂养好了就可以收集蚕丝,做衣服穿。
下面几张图是在网上找的。还有一些小时候吃过的,但没有发现。可能叫法不一样。我们这边有自己的方言,貌似不能用文字直接打出来,下面的字属于翻译过来的。
还有叫狗屎蒲(黑色的,树不高,越大颗越好吃,水分足),药水(甜,产量少,水分足,好吃)。还有个树的叶子酸酸甜甜的,口渴的时候就吃这个,选择嫩叶。
05
冬天的时候,男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是挤油渣。尤其是在窗户上的塑料被调皮的男孩子捅破了一个口之后。老师不准我们带自己做的烤炉(就是一个洋碗,碗边上钻三四个小洞,然后用铁丝绑起来就是一个简易的烤炉),我们就在教室外面烤。
那时候玩烤炉也是一种玩法,谁会越多的花式甩法,而且不弄在身上,谁就会有更多的伙伴。
有次,我在家门口甩着烤炉,当时在生火。不晓得当时怎么想的,把烤炉甩在最高点,自己突然间停下来了。然后我新的衣服就光荣的牺牲了。被烧了几个洞。估计这就是惹火烧衣了吧。
06
小时候虽然没有各种各样的汽车、飞机,没有洋娃娃,没有变形金刚,没有手机,没有平板,没有游戏机,但那时候的我们依然活的很快乐。我们保持着那份原有的天真,活泼,好动,朴素。
长大以后,忙于学业,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好像很忙,但不知忙什么!只是忙碌的活着。但总觉得缺少了那么一点什么!
也许,是少了一颗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