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街百年往事——开篇(二)

四平街百年往事——开篇(二)

在日俄战争进行期间,关内贫苦农民也没因为打仗而停止“闯关东”和“上关东”。

在上关东的队伍中,有一位从乐亭出来的小男孩,因为此时他才十五岁,故叫小男孩。他就是乐亭县汤家河镇胡林张庄人氏,也就是后来闻名关东的,四平街火车站形成的城镇过程中的首富,名叫赵正义,字翰臣,人称赵老翰。此时还是小男孩的赵老翰在日俄战争进行期间,正跋山涉水向关东行进中。他不是闯关东来的,是上关东来的。这个称呼的区别,据乐亭县方面有关资料说:当年的直隶地区,特别是乐亭县一带,去关东都有个明确的目的,就是上关东做买卖。赵老翰就是带着做买卖发财这个梦想上关东的。当然,落户在哪里,此时的赵老翰尚没具体的目的地,只是赵老翰上关东的目标明确,就是学习经商,做发财梦。所以,去的地方肯定是买卖人集中的城镇地区。

只所以把赵老翰单列出来,是因为赵老翰的伙计,还在四平生活的老同志,他们曾经提供了许多关于赵老翰经商发财、生活往事的许多细节材料,特别是十分珍贵的是文字材料。由此,更正了关于赵老翰的几件不实传说。笔者就根据上述有关资料,人物以赵老翰来四平经商、生活为主线,整理编写一部《四平街百年往事》。

无论是闯关东还是上关东,最初都是以生存为目的而来东北这疙瘩的。能够发财的毕竟是少数,只是运气好的发了财。而且,没有听说开荒种地的发财出了名的,多数都是经商后,买卖做大了发财出了名的。当然了,即便是发财出名也是很少的。乐亭县有句俗语:“东北三个省,无商不乐亭”!可见那个年代乐亭人来东北就是经商。赵老翰是不是受到前人的影响,没有资料表明。不过,他上关东前,其家家贫如洗也差不多。所以,赵老翰才义无反顾上关东,在自己编织的发财梦中渡过了十几个年头,从当学徒开始,历尽平常之人都经历过的苦难,最终苦尽甜来,实现了自己的发财梦想。

赵老翰上关东所走过的路也是闯关东人们走的路,没有什么分别,只是想法不同,叫法不同而已。或说,开荒种地的农民去关东称为闯关东,而去想买卖发财的人们称为上关东,比如说乐亭的那一带去关东的人们。当然,这个“闯”字也是后人根据具体情况的描写而已。把某个时期清朝封禁之时,关内人们为了谋生存而不得已的行为称之为“闯”,也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一提四平街,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曾经叫五站那疙瘩的四平街,现在早已把后边的街去掉了,只叫“四平”。尽管在东北叫四平街的曾经有多处,可真正有名气还就这么一处。只所以有名,就是跟铁道路过那里,并设有火车站有直接关系。因为建了铁道设火车站的关系,这疙瘩成了交通要道。还把正西十五里地,真叫四平街的地名抢夺过来,先当火车站名,后来的人多,开的铺子也越来越多,导致周围包括四平街本身受此影响而衰退。逼得叫四平街的地方只好改叫老四平咧腻。不仅如此,捎带把另外一处叫四平街地方,改叫小四平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