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看了电影《戏台》,在万达,票价居然只有十七块钱,真是不敢想象,好像影院在搞什么活动,迄今为止我还从未看过这么便宜的电影。
《戏台》是一部让人啼笑皆非又不得不深思的电影,是关于权力、艺术与生存的荒诞影片。
当戏台上的锣鼓声与台下的枪声交织在一起,陈佩斯导演的《戏台》便完成了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现实的绝妙解析。这部看似荒诞不经的喜剧,实则是一面照妖镜,照出艺术在权力与生存夹缝中的尴尬,以及那些在历史巨轮下被碾碎的个体尊严。
舞台上的戏班与舞台下的军阀构成了戏剧性的二元对立。侯班主带领的戏班代表着传统艺术的纯粹性,他们信奉戏比天大,而洪大帅则代表着粗暴的权力,他不懂戏却硬要改戏,他不在乎艺术实质只在乎个人喜好。这种对立不是简单的善恶之分,而是揭示了艺术在权力面前的永恒困境,当枪杆子指向戏台时,是坚持艺术的纯粹性,还是向生存的必要性低头?影片通过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将这一沉重命题以喜剧形式呈现,让观众在笑声中品味苦涩。
陈佩斯饰演的侯班主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所在。这个角色身上凝聚了中国传统艺人的全部特质,对艺术的虔诚、处世的圆滑、危难时的机智,以及那份深入骨髓的戏痴精神。当他说出"我们唱戏的,就是要在台上把假的演成真的"时,道出了表演艺术的真谛。侯班主在权力面前的周旋与妥协,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生存智慧,而他最终在舞台上爆发的那一刻,则是艺术精神对粗暴权力的最后抗争。
《戏台》的叙事结构本身就是一场精妙的戏中戏。影片中的《霸王别姬》排练过程与现实危机相互映照,构成多层隐喻。当侯班主不得不将楚霸王改编成一个滑稽可笑的形象时,传统艺术被权力施暴的悲剧便显露无遗。而大帅最终被舞台上假霸王的表演所感动的情节,暗示了艺术具有超越权力的潜在力量,即使是被扭曲的艺术,也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安排让影片在娱乐性之外,获得了很高的思想深度。
影片的对白语言从京剧到市井俚语,从文绉绉的戏词到粗鄙的军阀用语,各种语言风格在片中碰撞,甚是精彩。特别是侯班主那些既符合角色身份又暗含深意的台词,如"这世道,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既推动了剧情发展,又承载着对时代的评判。
在视觉上,《戏台》将传统戏曲与电影相结合。舞台上的写意表演与后台的写实场景形成对比,而摄影机则在这两个世界间自由转换。当镜头从舞台上的华丽戏服切换到后台的破旧道具时,艺术的光鲜表象与残酷破财的现实之间的落差便昭然一现。
《戏台》的现代意义在于,它虽然讲述的是一个民国时期的故事,但提出的问题却具有跨时代的普遍性。在当今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艺术与资本的关系何尝不是一种新的"戏台"与"大帅"?当流量成为评判标准,当算法决定创作方向,当代艺术工作者面临的困境与侯班主何其相似。它提示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艺术与权力的博弈永不停歇,而真正的艺术精神,或许就存在于那些不肯完全妥协的缝隙之中。
影片结尾,戏班众人被迫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戏台,洪大帅倒了,又来了一个蓝大帅,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大帅的世界里,艺术的戏台究竟能有多大?而为了守住这个戏台,人们又愿意付出多少代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