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生在我和老公的一段对话。桌子上有一个水果放的比较久了,放坏了,当他去吃的时候发现坏了,然后就用就用质问的眼神盯了我一眼,这时我就不愿意了,我说:“放坏了咋的?放坏了还是我有意放坏的吗?“然后他也不该不开心了,他说,“那我望你一眼怎么了?望也不能望了?说也不能说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跟他说起了早上停电的时候,他忘记关楼上的灯了,亮了一整天,然后他自己解释说:“嗯早上我开完了灯,发现没电,后来也忘了!“我说:“你都有忘的时候,那水果坏了,我都不能忘吗?“
刘老师上课讲过,人人都有一颗玻璃心,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批评、被指责、贴一些标签。那其实我们在被质疑或者是说被批评的时候,我们内心就会自然升起一股对抗的心理,本能的就想着要保护自己,用话给他怼过去。其实怼了对方以后也会反思,自己确实有做的不太到位的地方,但是自尊心在那放着,还是不愿意去承认和改正。
我们会发现,用批评的方式想让对方改正,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有时候可能是批评的语言,有时候也有可能就是一个质问的眼神或者是态度。
就像《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中所写的:我们使用的任何的字眼,如果暗示别人是错的,都是对我们鲜活的内在的生命状态,悲剧的自杀性的表达。之所以是悲剧的和自杀性的,因为这样说话不会让人由衷的对我们的幸福作出贡献,反而会激发防御和对抗。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就是不带评论的观察。
那如果说我们仅仅表达我们观察到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评价和指责,可能事情的解决也就会顺畅很多。
全球新思维协会执行董事,巴巴拉.E.菲尔兹博士说,“我们如何说,说了什么,可以反映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体现出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知道和做到中间有一个很长的距离,但是知道和触动也是改变的第一步吧,那就慢慢的修炼。生活是最好的修炼场,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交这一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