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客运站最拥挤的时候,只有中国最传统节日来临之际。
清明时节雨纷纷,刚出地铁站,天空飘着淅沥沥的小雨,却阻挡不了归家的人儿,步履匆匆的赶往两百米外的客运站。
撑起小黄伞,提着一袋行李,身上的背包或许是肩带松的太长,总是一个劲往下滑,双手却又已经被霸占完,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规整,可以说略狼狈,和身边脚步匆匆的人,挤进了客运站。
维持秩序的车站工作人员在候车大厅门口拿着大喇叭在喊
“还没有买票的人,过来扫二维码买票,不用排队~
还没有买票的人,过来扫二维码买票,不用排队~”
一遍又一遍,心里默默给他点个赞,今天过后,或许他的嗓子会哑吧。
选择客车作为交通工具,总是那么具备挑战性。
归程的人,通常需要在客车上颠簸好几个小时,对于晕车的人更痛苦,密闭的空间,浑浊的空气,什么都不能干,强忍着心中的恶心,要嘛睡过去,什么都不知道,要嘛生生的挺过去,下车,已虚脱一半的生气。
记得当初自己第一次来这座城市,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没有任何措施预防晕车的情况,在客车上吐的七荤八素的,生生的挺了过来。上车前也没有吃东西,三四个小时过去,胃里,除了酸水,别无其他。在车站外面点了份贵到肉疼的面,才稍微缓和过来,其中的辛苦,或许只有同样晕车的人才能体会到。每年几次的颠簸,硬是让自己越来越佩服自己。
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了这座城,意味着,接下来几年,仍旧,在颠簸的路上。
每次赶往另一个地点,都喜欢提前到,一方面是为了有个缓冲,另一个方面,也是为了预防因为自己路痴的毛病而耽误行程,生活了几年的城市,即使去过的地方,很多时候还是得靠导航出门。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不再是一个人踏上踏上归途,坐在候车室里,等着即将进站的朋友,有一点点期待,列车的邻座,将不是陌生人。摘下耳机的一边,音乐的欢快和车站的熙攘声形成严重的对比,充斥着脑海,身边形形色色的身影,让略小的候车室,显得更为拥挤。
偶尔,身边的母亲对儿子细细低语,回答着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孩子大概四五岁的年纪,稚嫩的脸庞,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骨碌碌的双眼看看这边又看看那边,似乎在寻找什么好玩的或者有没有同龄人。
面前的几个学生打扮的年轻人,用家乡话交流,话题围绕着清明回家要干嘛,言语中穿插着几声笑语,猜测对方是很久没见的同乡相伴回家,还是经常相见而且总有话聊,或多或少,主观意识里倾向于前者。
整个候车大厅人声鼎沸,每个检票口都挤满了一堆等候上车的乘客,像是即将被放逐的野兽,仿佛第一个冲出闸门,就能享受到最新鲜的美食饕餮。
上空时不时环绕着车站工作人员急促的召唤声:
“11点50分,前往XXX的乘客请到4号检票门进行检票。”
“12点25分XXX的车次即将开车,还没上车的乘客请抓紧时间。”
手机显示已经25,车次在12点35,十一点的车还没走,车次延误,毋庸置疑。
不回家的朋友问“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想回家看看”只回了这一句。
于很多人而言,“回家”这两个字,总是有着沉甸甸的意义。奔波过久,总会期待在某个地方,有某个人在无条件包容、慰藉你的心力交瘁,庆祝你的所有成功,漂泊无依的无力感,在踏进那熟悉的门口,总会卸下所有的防备与不堪,重生感,是那么的赤裸裸。
12点50分,终于响起了要检票的提示声,13点,发车,驶出大道,窗外的高楼大厦急速的往后移,瞬间不见,车上的我们,在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