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频频看到一桩桩这样触目惊心血淋淋的惨案,某某地某某时间哪个学生杀死了自己父母,据相关数据统计疫情期间这样事情比平时多了几倍,为什么疫情期间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更频繁呢?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孩子的教育靠的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共同影响的,哪个方面教育的脱节都会对孩子的心里乃至人格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
家庭的教育来自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言谈举止。家庭教育有几种情况: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把子女托付给长辈抚养,隔代教育问题多多,孩子缺少亲子教育,感情有所缺失,缺少爱;老一辈对孩子的溺爱,造就了小公主和小少爷,孩子只会索取,不会奉献,更不知道感恩。第二种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对你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孩子缺失那一方面的爱对性格的养成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缺少父爱,会变得胆小,懦弱,自卑,遇到事情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或者变成强势的性格:独断,倔强,认死理等等性格会有极端。重组家庭矛盾更是多,有血缘关系任何矛盾都可以化解,没有血缘关系的任何一点小事儿都有可能想歪,矛盾可想而知,孩子在这样环境下生活,对人格的形成会有利吗?
学校的教育,就是老师对孩子教育,老师要面对40~50个孩子,不可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了解每个孩子的心里变化和波动。况且现在应试教育,一味地抓成绩,孩子的心理问题教育这一块严重缺失。因此,我觉得对孩子心理教育应该真正落实到课堂教育之中。再则校园欺凌事件孩子身心造成的伤害也是极大的。易烊千玺和周冬雨演的电影《少年的你》直击校园暴力事件,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和思考值得一看。
社会教育,社会是个大染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对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做了很好的诠释。还有现在有一种心里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自己给它起个名字叫:冷漠效应。人与人之间隔着一层屏障好像无法逾越,而且这样的冷漠会像病毒一样会扩散开。再一个就是父母过高的期望和不恰当的言辞及行为举动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导致孩子轻生的也比比皆是。
三者教育,最终核心是家庭。所以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他们,排遣他们心中的忧愁,想办法找准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要让悲剧在我们身边再次上演,成为让人难以磨灭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