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源自隋唐,曾经为各个封建王朝选拔了大量的英才,也是普通士子实现读书出仕的有效上行通道。但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极大地摧残了许多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识,科举制度也因此逐步堕落成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和创造精神的枷桎。
所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下了范进中举的故事,通过其独特的讽刺艺术,揭露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以及在这个制度下人的丑恶灵魂。
在《范进中举》一文中,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他前后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范进中秀才后,接着参加乡试,终于中举,结果却喜极而疯。人性丑陋、世态炎凉由此可见一斑。
范进五十来岁中举,在历史上其实不算老,因为在历史上,还有比范进更老的举人。
谢启祚是广东肇庆人,一生读书只为考取功名,直到94岁才考上秀才。但他仍不满足,还继续进京考试。
乾隆丙午年,九十八岁的谢启祚终于乡试中举,而与他同榜的有一名才几岁的童子。某抚台大人见此,不禁诗兴大发,赋诗一首戏之曰:“老人南极无边见,童子春分座上来。”
以谢启祚的高龄,按例可邀恩赐,有人多次推荐他,但他不服气,一次次谢绝说:“老手未颓,安见此生不为老儒一吐气?”意思是说,我还没有到衰老颓废不中用的时候,怎见得我这一生就不能为那些老年读书人出口气、争个光呢?真可谓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了。
中举以后,他作了一首诗,诗曰:“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寄言青春女,休夸早好述。”
这是一首自虐诗,但最后两句还是很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人不要年纪轻轻就不求上进,陷入小家庭生活中去。
后来恰逢乾隆皇帝准备做八十岁大寿,要在翰林院中挑选一个九十岁以上的老臣,在寿诞中点燃寿烛。因翰林院任职的一般要有进士出身,九十岁还在翰林院非常少有,所以大家只好退而求其次,在举人中找寻,结果这个好运便落到了谢启祚的头上,他以举人之身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
在乾隆寿宴上,谢启祚为乾隆点燃寿烛后,乾隆亲手写了一对联赐给他。联为:“百岁登科古无今有,一经裕后人瑞国华。”
据说,谢启祚后来活了一百二十岁,有孙二十九人,玄孙两人,家门鼎盛,鲜与比俪。
但这位谢老先生还不是中国历史上中举最老的人,因为生活在顺治、康熙年间的广东顺德人黄章,可能才是史上年纪最大的中举之人。
据《清代野史》记载,黄章四十岁才考中秀才,六十岁补上癝生,八十三岁被选为贡生。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黄章已是一百岁的老人了,但他毅然决定参加当年的乡试。他一路上由曾孙服侍照料,千里迢迢从广东来到北京应试。进入考场时,黄章还在灯笼上亲自大书“百岁观场”四个字,然后由曾孙引导入考场。
黄章以百岁高龄参加乡试,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确实令人叹服,在当时也成了科场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