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模块的核心词是改变理念,改变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理念,对我们以往熟悉和常用的场景提出了新的质疑。
改变理念思维导图
改变理念的第一步是改变我对信息技术带给课堂改革的看法,我是否坚定地相信信息技术会给课堂带来改革?是的,我相信。是否相信信息技术的作用就能立刻给课堂带来变化?不,需要刻意练习。甚至这种刻意练习并不只是单纯老师需要,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是需要多次反复的刻意练习。
改变了教师的理念后,接下来需要改变的教师教学观,就是王绪溢老师提及的简单心法: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联想到我自己这个学期的课堂,竟是一个反面例子。上课教师时间多,说话多,提示多,填充了较多无用的材料,有时候催促学生,这样的课堂质量可想而知。
改变教学观后,接下来改变的是教材观。好的教材不是教师课前准备的东西,而是学生在课堂中生成与创造。每节课的学生不一样,好教材当然也不一样,放松手,相信学生自己能够学习,是我接下来要坚持做到的事情。
转变了对好教材的理念后,如何在40分钟内真正有效的以全部学生为本,王老师提出了小小的改变:调整上课内容顺序。先将问题前置,进而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归纳规律和结论,最终迁移应用。这样的顺序真正关注到全部学生,所有学生都进行参与,解放了教师,教师不再是简单的复读机,而是问题的引导者,不再是单纯对错的宣判者,而是引导者(你怎么会觉得是……/能不能说说你为什么从……想变成……想)。
生本课堂仍未是课堂改革的终点,而是通往学生中心的过渡点。联想到教学改革,我自己落后了许多,虽然年轻,但我的教学方法仍然是陈旧传统的,带给学生的效果也就不明显。课堂改革必先从教师自我改革开始,唯有改变我自己,才能真正带给学生更大的触动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