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目的:
填报志愿,就像玩游戏选择角色,没选好会影响整场游戏体验。游戏可以重开,人生却不能。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要食物,衣物,住所。当生理需求被满足之后,人才会有更高的需求,被尊重被认可,以及追求自我的实现等。
因此填报志愿的根本目的是:学本领,找工作,挣钱,吃饱穿暖。
终极目的是: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的过程中,找寻到真正的自己。
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重要性:
选学校选专业很重要,下面的两段话简直是老生常谈,可以选择不看,但依旧不能不谈。
选择好的学校,等于更先进的管理方式,更优良的学校校风,更优秀的老师,更完善的学校设施,更好的资源,更高的平台。以及会遇见什么样的同学,有怎样的学习氛围,拥有什么样的友谊。
选择一个专业,不论将来工作是否对口,所学的专业知识会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同样是做生意,经济类专业的人相对于文学专业的人,前者有更丰富的认识和更深的见解。
专业和工作对口的重要性:
专业一选择,实则把人生路“变窄”了。对于专业性强的职业,比如医生,律师,建筑设计师,各类实验室研究员等,如果不是相关专业,毕业后想转行从事这类工作的可能性极小。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教师,警察,设计师,互联网工作者等,教师和警察要经过社会统一招聘考试,大部分只要相关专业人才,不是该专业的人也招,但报录比动辄几百比一,想上岸经常是千万人挤“独木桥”。
现在的“考公热”、“考研热”,大部分原因是社会就业环境太差,疫情当下,经济不景气。更有一部分私企,利益至上,将剥削员工视为利益的一部分,千万别指望其遵守劳动法,总有一些公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设计师和互联网工作者之类的工作,作为非专业人员,公司招聘的时候,面试官看不见简历上相应的专业学习经历,这时他的心里就开始打鼓,眼前这人是否能胜任工作。要想改变这第一印象,就必须拿出硬本事,学校将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授课,非专业人员,知识学习全靠自己摸索,可想而知难度系数有多大,要付出多少艰苦。
如何选择:
说了那么多,是人都知道要选好的学校和专业,但什么是好的?以及还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工作和所学专业不对口。比如学到一半发现学习太困难无法坚持;学的不是喜欢的知识无法坚持;找工作太困难被迫换行等等。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这个时候身边的人就是最好的老师,看看亲朋好友里上了大学,已经就业的人,多听听他们的建议,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想象如果是自己,会不会喜欢那样的生活。
前年,我给高考后的一个妹妹推荐适合的专业,她高中学的美术,所以大学时她纠结选设计还是美术教育。我告诉她,选美术教育,毕业出来可以选当老师,也可以继续根据自己的爱好去自学设计,教师专业可以通过校招或者参与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直接上岸入编,对于她这种性格温和的女孩子来说,是很好的选择,而选择学设计,进入公司,可能会很辛苦,反复跳槽也不稳定。
我的建议不一定非要被她采纳,而是身边朋友各种各样的建议,可以开拓她的思路,让她更多的了解这个社会。
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什么专业对口哪些职业,再用找工作的app,看相应的职业,公司招人时薪资待遇如何,有哪些要求,按照上面的要求,合理规划大学的学习目标。定好专业就可以看学校和专业排名,还可以借鉴学长学姐们经验贴,最后填报自己满意的志愿。
一切的选择,最优选择是喜欢,因为喜欢、感兴趣的专业才不会后悔,若实在对各类专业纠结迷茫,也没什么喜欢的。那就一定要选一个更容易“吃饭”的专业,毕竟根本目的是为了——学本领,找工作,挣钱,吃饱穿暖。
最后,如果将来后悔填错了志愿,工作不对口,其实也没关系。毛姆说:“你终究会成为你正在成为的人,每一个选择都是来自你人生意义的诘问。”看似一念之间的小小选择,并非是冥冥之中上天注定,而是潜意识的你觉得应该选这个,这个潜意识的由来也许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
没有谁的人生会被填报志愿这件事单独决定。人生是许多许多个选择凑在一起的,成为更好的自己,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