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出头的年纪,我越来越相信一句话:“人之所以痛苦,多半是价值观出了问题”,价值观顾名思义: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
人处在每一个人生阶段,身临在不同的环境之中,认知,眼见、境界都在不知不觉的发生变化,不确定因素太多,以致于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好像只有老老实实的学习,生活,才会让自己心安一点。曾经以为自己自带光芒,走到哪里都会有人仰望,其实是因为自己的圈子太小,认识的“牛人”不多,后来开始纠结,甚至陷入黑暗与痛苦之中,苦思冥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怎么这么low。不尝试着说服自己,只是一条道走到黑,为自己的错误判断买单,那怎么还可能振作的起来呢!你要让自己学会先接受这个果真而坚硬的事实,然后和以前那个一身傲气的自己妥协,换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自己错误的认知,在别的事情上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或许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说过:“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而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观取向,从而影响着人的判断与行动。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两种声音,你所表现出来的行动,就是在内心二选一的结果,比如当你落入低谷的时候,一种声音会说:“你真愚蠢,做什么都不会成功”,另一种声音会说:“没关系,还差一点就成功了,下次肯定可以的”,这时侯就看你听从哪种声音了,很显然不同的选择,是不同的价值观的体现,不同的价值观决定着你之后是随波逐流还是重振旗鼓。我们本可以避免有些事情给我们的情绪造成的不良影响,关键就在于我们怎么看问题,怎么思考问题,怎么转化问题了。
同理,不为自己的选择而痛苦,更不应该为了别人的价值观而痛苦。《庄子》里有句话叫:“夏虫不可语于冰”,意思是对于夏天的虫子来说,无论怎么跟它解释冬天的冰雪,它都不会听明白,把道理迁移到自己身上来说,我们都是互相眼里的夏虫,各人有各人的思维限制,思维不同,观点难免会不一致,观点不一致,价值观肯定不同,做出的选择也不同。因此,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要因为别人没有用你认可的方式对待你而感到反感或痛苦,央视记者柴静在书中写道:“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原谅,才能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心宽,喜怒哀乐是正常的情绪表达,只是经历的多了,眼界变宽了,看的就透彻了,遇到问题善于转化,辩证的看待了,对自己的思维判断和行为能力把握的更好一点。正如白岩松曾说:“生活只有5%比较精彩,也有5%比较痛苦,另外的90%都是在平淡中度过,而人都是被这5%勾引着,忍受着5%的痛苦,生活在这90%的平淡之中。”是生存还是毁灭?是痛苦还是平淡?一切都看你的思维引导着你树立怎样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