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回来做自己比做自己更重要
“回来做自己”和“做自己”是有区别的。很多人嚷着要“做自己”,按自己的方式过一生。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后来发现这里有个误区。
一个误区是:“做自己”往往很多时候是自己任性的想法,是顶不住外界压力的逃避行为,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两耳不闻窗外事,通过这种方式拒绝与外界的交流,拒绝走出自己的舒适性;
第二个误区是:你都不知道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在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世界里过一生,是不是有点太亏了,还有太多有趣的事情没有体验过,那么早下结论,失去了探索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回来做自己”的真正意义是:看过了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享受了世间繁华,遭受了狗血剧情,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成为了斗战胜佛;百战归来,你还能找回初心,守住内心的那一份宁静。
每年总有几个机会,有人愿意出更高的薪水,邀请重新开始一段新的职场生涯。说心里话,不心动是假的。
我只是一个俗人,同样喜欢酒色名利。放在眼前的这些选择真的很诱惑。当下会迷茫,会真的有考虑要不要去试一下。
我的做法是放在人生的时间线里,这一段新的旅程对我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如果只是几年财富的爆发,而打乱了未来五年十年的规划,那财富的价值感就大大降低了。
想通了这一点,虽然内心还是有些不甘的,但最终会抬头看看未来将成为的自己。
那个终点比现在的诱惑更诱人。
004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不只是自律而已
长期主义对于自己的红利慢慢显现出来。长期在企业里摸爬滚打,耳闻目染了很多真相。现在都在讲求“业培结合”,这绝不是靠专业就能解决的。再好的框架、流程、工具,脱离了企业实际,落不了地,知识只能是知识。
过去90%的时间在企业里,与老板、团队一起解决市场的问题,2022同样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最接近炮火声的地方,在实战中升级项目,这个过程确实很挑战,却是真正的“捷径”;
对于生活品质的长期主义。我一直认为成年人拼的不只是IQ和EQ,更重要的是精力管理。你有足够的体力才有机会做你想做的事。
所以,每天有一定的运动时间真的很重要。同时,每天的独处,“冥想”、“发呆”,也是让自己回归到本心的有效方式;
对于人际关系的长期主义。我是一个很怕失去的人,内心会没有安全感。一段关系一旦开始,我希望的是一直延续下去。所以我不会在意关系的数量,只在乎关系的质量。
仍然有搞不定的关系,处不好的人,有时候是因为自己太心急,太想拉近彼此的距离,某一时间的冲动,打破了那条底线。
方式上有对错吗?对于对方一定是有的,对于我而言,即使错了,也不会因为做了什么而后悔,只会因为当时没有做而遗憾;
从来不会放弃真正很在意的关系,这可能是一个崇尚长期主义者最后的倔强了。还在想用什么方式,重新链接回某段关系,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沉寂,容我想想从哪里开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