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分享第五章《小心所谓的“成功学”》的读后心得体会。关于上周的读书笔记,不在这里赘述,再另写一篇。
看完第五章,最大的感触是,凡事无绝对,不要争辩对错,要去思考实践。
有一类文章,让人看完就会热血沸腾,想要撸起袖子马上投入工作,觉得未来无限可能,一旦去做马上就可以迈向成功的大门,这类文章俗称“鸡汤”。这类文章好不好?不可一概而论。如果你正好需要它,它就是好的;如果你过分依赖它,它就是不好的。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去评判成功学好不好,而是评判自己是不是不那么爱思考,是不是足够迷信。再好的文章,不经过思考就无法获取启迪;再成功的偶像,盲目崇拜就会丧失自我。
经济学认为资源稀缺是亘古不变的,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会导致一部分人资源冗余,一部分资源匮乏,资源匮乏的急于摆脱自己的窘迫变成坐拥金山的,于是就有了钻研成功学。
但是,成功这个概念,对于不同的人理解也不同,举个栗子:一个没有鞋子的人获得了一双草鞋,对自己来讲已算成功;但当他看到周围的人都穿着皮鞋,又会产生自卑情绪。比较让人产生情绪,而情绪让人看不清真相(注意并不是说产生情绪就不好)。情绪是每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反应,有时它对人有利,有时则会阻碍人的发展。比如,上面说的自卑。
自卑,在心理学上特指由于与合理规定标准或其他刺激物比较有差距,而产生了评价差异,进而导致的主观低落、悲伤等负面心理状态。自卑是认识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卑是一种“比较——评价——刺激”连锁机制所产生的结果,与此对应的有自满、自信等心理状态(来自百度)。这是一个人正常的生理反应,它让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处理好这种情绪。推卸责任的人会为自己开脱,认为他成功了一定是他用了卑鄙的手段,我没有他成功因为我不屑于这么做,以此来消除这种情绪,回到“我比别人强”的心理状态中去;而积极上进的人会想,为什么这件事我没有他做的好,我以后应该怎样克服困难去达到更好的水平。这样,同样的情绪,不一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就导致了两种性格两种人生,前一种是与人为敌,后一种是学习合作。所以,情绪是没有错的,错的是自己的思维方式。
当遇到一个很成功的人,我们往往想要学习,但是他的经验是从他的经历获取的,成功大多是个案,个案对于普遍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因此,认清形势,了解自己才是唯一有效的接近目标的方法。同样,成功学也没有一概而论的,并不是说所有的成功学都是不好的。所有人都需要被激励,都渴望被鼓励和认可,有时想要做好一件事,捷径就是找这件事做得更好的人,向他寻求解决办法,然后去做。想要成功,找经历相似的人,询问他们的经验,也同样会有帮助。只是两个人经历完全一样的概率非常小,能将另一个人的经验完全套用于自己的概率也非常小。因此和所有学习的道理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应当活学活用。
成功学的书籍和其他的书籍并没有什么两样,有人看红楼梦也觉得乏味,有人看星座分析也可以悟出道理。人的理解力不同,经历不同,所以没必要浪费时间争论有没有用 ,而是应该思考什么可以用,怎样用在自己的身上,能从中学到什么来帮助更好的达到目标。再深刻的道理不经思索,永远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再浅显的道理,认真去实践了,就是自己的收获。与其要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