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或者说整本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知行合一。在《开拓自己的心智》方法中,最基本的手段是“体验”--高级一点依次是“试错”--“观察”--“阅读”,是从最基础的亲自去做,到身未动而利用心智思考习得别人的经验。
下面写一些自己的心得。
有时只要去做,就已经胜出了99%的人。先讲一个故事:有个朋友很擅长修改英文简历,在公众平台上她决定免费帮大家修改简历,关注她的人可以把简历发给她改。关注她的人有几百个,只有几十个人留了言,留言的人里面只有几个人询问关于简历的问题,问问题的人里面最终只有一个人向她发了简历。所以,她真正去做了,就赢了,大多数人只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停留在“想做”的层面。
跳出盒子(Jump out of the box)的思维。规则是做事最简便的方法,但也是由以往的经验教训形成的,因此就注定其必然是滞后的,和现时情况错了一个时间点。在经济学中,什么样的风险就有什么样的回报,打破常规意味着承担风险,但也是因为另辟蹊径,走别人想不到的路,才能发现新天地。墨守成规追求的是一种稳妥保本,永远不能获得超额利润。客观的说,现实中的环境总体不是鼓励创新和打破常规的,在生活中要讲规矩,在各行各业都有固定路数,所以形成了“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说法,在拓路的过程中,不要授人以柄。创新和自保最好能兼顾。
自学才能获得80%。再好的老师,都只能教给你20%。因为老师而丧失学习兴趣的例子比比皆是,笑来老师指出人们忽略了学习的正确顺序:兴趣来源于擅长。首先让自己擅长这件事,然后就会越来越好。这是学习上的马太效应。老师的责任不是监督每分每秒的学习,而是引发兴趣。老师就像是划着火柴点燃火把的人,你才是那个拿着火把去深入探索的人,依赖别人做好一切自己该做的事,只能是无限抱怨和迷失。
大家口诛笔伐的“中国式教育”是急功近利的学习方法,用在短时的9年义务教育上如鱼得水--中国小学就接触了各类奥林匹克巅峰难题,但是用在九年以外的任何阶段都显然很吃力。科研也好工作也罢,并不需要罗列多么复杂高深的方程式在各种比赛赢得天下的外国人,而是如何把艰涩的专业领域的知识转化成日常的生产力,如何跨国合作达到win-win。学习是终身的事,是一件长期的事,是讲求方法的事。而在九年中唯一的方法就是这个考试你要学那个不考别看了,致使毕业以后还要重新学习学习的真正方法。
学习的目的不同方法不同。如果仅仅是短期的,报个冲刺班用以上的方法也就够了。如果是想要做好做精长足发展,就要发自真心的热爱,努力钻研,突破10000小时的有效输入。这个过程主要是依靠自学,可以向优秀的人请教方向,请教策略,但最终要自己去做。
本章还提到了记笔记,记笔记的方法很多足够单独写一篇,所以放到下周一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