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有读书了,疫情期间不知道读哪本,与我妹无意间交谈,想起来了列夫·托尔斯泰,于是又重读这本名人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和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人类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想到在疫情一线武汉的医务人员此刻也经受着巨大的身体折磨和心理压力,想到自己每天在抱怨不能出门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交和生活来对比在,真的是微不足道。于是重读这本,去感受经历或有病痛的折磨,或有悲惨的遭遇,或有内心的慌感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令人窒息,他们三人和一线的医务人员一样,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靠的是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们的信心,读完更加坚信我们最终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因为他不能使我屈服。---贝多芬
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在《贝多芬传》译者傅雷的文字中有他对贝多芬这样的评价:“耳聋,对平常人来说是一部分世界的毁灭,对音乐家而言是整个世界的毁灭,整个世界毁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贝多芬,他竟有这般坚强的斗志!
我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有谁能拥有贝多芬那样的坚定毅力和对梦想的永恒追求,那他的一生便会燃起更加旺盛的力量之火。
贝多芬就是这样,偶尔有消沉的意识之时,他便用他的强毅与之抗争,继而投入到他的音乐中去,在耳聋以后他便用他的恢弘想象、他的身体来创作音乐,用他的心灵去聆听人世间的理智与情感。他有太多值得人们去谦逊地学习,毫无疑问地,他比世上一些庸俗之人听到了更多的真实。
幸福的精灵,以热烈的爱情,使我垂死衰老的心,保持生命。---米开朗琪罗
1475年3月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脾气爆烈,但是惧怕上帝。母亲在米开朗琪罗六岁的时候就死了。他13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在那儿他接触到了古风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学者,并产生了崇古思想。时兴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受到火刑惩处的多名我会教士萨伏那洛拉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
他是可怜的,与贝多芬的乐观主义不同,或许是专治的环境所迫,他生来就有一种哀伤。他明明非常富有,却对自己极为节俭极为随意,到最后,安心睡觉对于他来说竟成奢望。他太负责了,对工作太负责,也对自己的梦太负责。如此一个天才却在文化艺术的国度里把自己定位得如此卑微,除却生活的因素相逼,这是多么可悲!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
相信大家都读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三位名人中,列夫·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的启示者、引路人与指引人。
列夫·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于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老托对于自己为民众呐喊的理想,永不放弃。出身于贵族的他,早已厌倦当时高层生活的残忍,对这种生活“欢乐建立在人民痛苦之上”的理所当然,他嗤之以鼻。他认识了很多的普通人,这些人胆怯,懦弱,却又真诚。在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下,本可以平安和睦的他们,痛不欲生。老托决意要拯救他们,还给他们一份安然。他把救赎当作己任,一生为此效力,可是无际的黑暗,让他到生命末端依然无法完成这伟大的事业。他有愧于心,期待死的解脱。这不是消极,因为变革本就不是他的义务。老托心中难掩的愧怍,或许只是别人一笔带过的“不可能”。
虽还没有读完,已经是醍醐灌顶,对于我思考当下和做决定,以及自己不好的习惯,我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想到自己经历的苦难相对于他们来说不值得一提,还每天自怨自艾,重新出发,思考自己,扼住命运的咽喉!
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一个上去顶礼。在那里,他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罗曼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