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父母,坦率的问问自己,你有没有一刻有过这样的想法。
杀死父母,不管你在朋友圈秀出多少孝顺,你有没有一刻有过这样的想法。
我有过,我相信你也有过。
父母可以在物质上对你很好,可以省吃俭用供你买房买车。可以付出体力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把这种具象化的爱无限扩大,做到极致。
但在精神上,大部分父母却完全不注重。不注重孩子的情感诉求,也不注重沟通。
回忆下父母完全不理解你的意见,仗着权威那种不平等交流,说出那句“再怎么样我也是你爸妈”时的心情。回忆下父母不同意让你贷款买房,不同意让你去学你喜欢的专业,回忆下父母对你的说话高高在上的态度。
杀死父母,心中有没有那么一刻,曾经这样想过?
有一次我发现钱包不在身边,我就打电话让我妈妈帮我确认下钱包在不在家。但电话里妈妈第一反应是劈头盖脸数说一番,一大通钱包掉了多麻烦,老是乱放东西之类的论调,说了5、6分钟也不见去找找钱包。
当时正在上班,其实也没心情听她唠叨,再者周围有同事面对她的一堆说教也都不知道该怎么回话。心情被弄得很是烦躁。
回到家后,照理又接着是一顿说教。我稍作了下解释,诸如钱包放在家里也没在外面乱放,一时忘记带出门,只是想让确认下更放心些而已,没有那么严重。解释下那时我也在单位,就不要在电话里说教那么多了。
这时候妈妈开启难以理解的发怒模式,称我反驳她。我告诉我只是说说我的观点,没有要反驳的意思。
她又接着发了通脾气,大体意思是我干嘛要说我的观点呢,听着她训就好了呗,她也是为我好之类的。
这件事情其实没有对错之分,妈妈关心本是没错的,但问题出在父母习惯性的就剥夺孩子对等沟通的权利。
这是这一辈一种父母的常见的思维模式,父母比孩子高一等,这一等不仅仅是辈分,更包括经历、能力、权利。孩子在他们眼里绝对不是对等的存在,他们不需要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观点。
其实教训人远比平等沟通舒适,我们也喜欢教训别人,比如对新来的公司新人滔滔不绝的指导,对下属强势的质问等等。
"教训式的沟通方式“给自己一种沟通的舒适区,如果没有外界的因素,一个人会很自然的走进这种沟通舒适区里去。网络上的很多键盘侠其实也是这样一种体现,因为网络的话语不需要负责任啊,所以大家都容易进入“人生导师”的沟通舒适区里去。
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由于父母的身份,和长久以来父尊子卑的思想,父母很容易陷进自己的沟通舒适区。这导致了大部分父母没法和孩子做平等交流。
我父亲是一个沟通技巧很差的人,他特别喜欢用反问句来和我交流。
有一次我刚取回我的婚纱照,由于回家晚了,新房里也没灯,我就暂且在新床上先放置了一下。
父亲知道后,说了我一通,说我不该放床上。我问他怎么了,他是这样说的,“你想想床上的灰会不大么?”他习惯用反问句以质问的方式来交流,也不选择用陈述句“床上灰大,放了不太妥当。”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看似是语气问题,实际上是一种身份态度问题,在细微处始终无法把两代人的关系拉平来交流,造成了不少的沟通障碍。
也许我的场景不太典型,但我相信,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每家都以不同形式在上演。
慢慢的,我们也会有孩子,我们会遇到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希望牢记平等,不做一个会被孩子想杀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