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牺牲品——学生兵(小书虫篇)
这一期仍然讲述大时代下小人物。这部剧有四个小人物,他们虽然经历不同,性格迥异,但都有同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是学生兵。这个四个人物,分别是孟烦了、小书虫、张立宪、何书光。我认为作者是有意为之,这四人的主要描写部分分别代表了那个时代学生兵的三个时期。小书虫——从戎前指点江山,书生意气;张立宪、何书光兄弟俩代表从戎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气,换句话说,从未上过战场,从来只在厉兵秣马;而主角孟凡了则代表经历过前两个时期又经历过惨绝大仗后的老兵油子。对了,还有那个不得不提的永远说自己饿的大胖子克虏伯。
小书虫篇
小书虫在小说中出现,他代表了一类人,他从遥远的北平出发,背上自己的书架,把书从北方人肉运到西南边陲小镇,以为自己在为中华做不屈的斗争。到了炮灰团的阵地后,大声的做了如下的演讲:炮弹打不下春苗般的生机,铁翼下的种子徒生些抗力,应声站起来大时代的战士,高塔般竖立在我们的土地,什么力也瞬灭不了火炭般的眼睛,什么声也遮蔽不住愤怒的吼声,烟火里孕育着复兴的幼芽,真的,生存要从死里来争取,鲜血培养起自由之花,我们要在暗夜竖立火炬。
这段话很容易让人脑海中浮现那个时代的学生游行。此时的小书虫是热血澎湃的,与团长龙文章的攀谈使得小书虫认为他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和理想。于是他选择加入这支他认为是中华之脊梁的队伍,但不幸的是,团长不喜欢他,确切的说,团长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他。面对自己的士兵时,团长觉得他们只是一群半睡半醒的人,早已被败仗磨平了棱角。而这个小书虫,心怀一腔热血和对中华未来无限的希望,团长不知道该怎么去和他诉说他们的现状和一场场的败仗。正如书中孟凡了对团长所说的,“人心里有一少年中国在,您心里有啥,我们这群人心里有啥?”更要命的是,在这支白色武装中,小书虫显得是那么的红的鲜艳。后来小书虫走了,离开了禅达,说是要去敌占区加入抗日武装。大家都不相信,因为去敌占区和顺的唯一的桥被他们炸了,除非飞过去。久而久之大家就认为小书虫应该是逃走了吧。口号喊喊可以,真要为少年中国慷慨赴死的也不多。直到有一次去对面和顺侦察并解救孟凡了父母时,才又碰到小书虫,此时他已经是和顺抗日武装的一员。在与日军遭遇交火时,牺牲了。小书虫死后,孟凡了有一种强压下的悲伤。我想对于一个见惯生死的人来说,看见有人为了自己曾经追随的理想而死,应该是一件很悲痛的事情,尤其是在,自己已经越来越不相信的情况下。
孟凡了和小书虫心中都有一个少年中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