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曾对《道德经》首两句这样断句:无,名万物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无与有都是道,两者同出而异名。这两个词转换成佛家则解释为:真空;妙有。无是空,有是色。世人对道最大的误解也在这里了,多数人都以为“无中生有”的无就是空无一物,什么都没有,是虚无。
为什么无中会生有?有生于无?是不是解释为:在什么也没有的状态下生出什么物来?这不是就否定了种种的可能性?而此种状态里能吗?再多的虚无怎凭空就能生出一个有?!能生出有的无?有又如何在那样一个无中出来?这里的状态其实并非什么都没有,是变化与能量。物质不灭,能量守恒两个定律
老子说的“无”并非是没有,他所说的无是变化,规律。万物之始是无形无像,在一团混沌里有的是无限的可能性,内似佛教的“空”。在本体上为同一个东西,只是叫法不一,无缘于空性而归于空性,空性存在着无尽的可能性;变化的能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变化中,这又怎会是虚无呢?宇宙中并非什么也没有,是一种不一定具备具体形象的存在,你看不见并不代表就不存在,天地之初为混沌状态,有着无数的可能性且永远处在变化中。人的感受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或美仑美奂,或沧桑,都是生命力,万物的本质就在于变化,时时都变化中,因为各种不同因素与条件,无数种可能与结果在产生;岁月是流逝的,不可能不充满变化变量,没有固定的形式永远都在变化中,天地万物存在各种险象,不断分离聚合,然后是新的存在,这就构成了能感知的世界…不要执着于名称,观念,都只是一时的,会随着不同条件,不同地域,不同机缘而改变。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