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赢了孩子VS赢得孩子
你是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人们通常用控制、惩罚,迫使孩子屈服来“赢了”孩子,而不是维护孩子的尊严,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来“赢得”孩子。“赢了”孩子让孩子成为失败者,导致孩子反叛或盲从,“赢得”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彼此尊重。
赢得合作的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认同或宽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诉他你也有类似经历。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以上过程的根本。当孩子觉得被理解了,就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获得自尊。否则,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
鼓励与赞扬
鼓励与赞扬不同。赞扬指向人,只针对已经完成的事,有操纵性,让孩子寻求别人的认可。而鼓励指向行为,针对努力以及改进,是尊重的欣赏的,让孩子为自己而改变,自信、自立。
赞扬试图给予孩子自尊,但自尊既不能给予也不能接受,而是培养出来的,是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有错误中学习的机会中获得的自信和能力感培养出来的。
@品读心得
今天是双十一,开通了樊登读书的买一年送一年特权,正式成为樊登读书的会员。《正面管教》是进入樊登读书后接触的第一本书,樊登老师的精彩解读让我大呼过瘾,现谈谈感受和大家一起品评。
经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看似赢了,实则输了”。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呢?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一副高高在上义正言辞的正面形象;反观孩子,唯唯诺诺、噤若寒蝉,不断的点头称是,一副旧社会受气佃户敢怒不敢言的负面形象。家长的气的确是出了,可是孩子呢?本来愧疚的孩子,在你一顿狂轰滥炸之下,往往有一种解脱的感觉,反正你们家长也熊了我了,打平了谁不亏欠谁了。本来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就这样重新被耽误了,问题越积越多,越积越重,屡教不改的恶性循环就此开始。
很多家长对此也大倒苦水,我们也知道应该有话好好说,但一看到他就没有忍住,自己发完火也很后悔,碍于面子也没有给孩子道歉。碍于面子,这正是很多家长的症结所在,认为在孩子面前要有权威,不能低下身来好好说话。殊不知,真正的面子权威,从来不是自己要来的,而是别人心甘情愿送来的。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这是一个很有哲理性的问题。处处强势,咄咄逼人,你就像凛冽的北风,让孩子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寒冷,而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独自黯然神伤;心平气和,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理解和温暖,你就像温和的南风,让孩子自动的脱下臃肿的棉衣而袒露心扉。
缺乏自信,是孩子一切不良行为的源泉。建立自信,需要我们更多的鼓励而非赞赏。赞赏,更多的关注了结果和个人,而鼓励更关注行为本身,更好的为个人充能。自信不是几句话就能夸出来的,需要家长耐心的陪伴,需要家长爱心的付出,需要家长精心的引领。
面对孩子,我们要和善而坚定,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同时,也感受到做人做事的底线和原则,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他们自信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