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第一节 情绪专注: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
➢跑步的时候,手脚在动,脑子却在考虑明后天的安排
➢吃饭的时候,嘴巴在动,心里却在担忧与他人的关系
➢睡觉的时候,身体在动,思绪却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
这种做A想B的行为模式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我们,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
一、行动如躯体,感受如灵魂
回顾任何一件事,我们的注意力都可以分为集中在行动上,和集中在感受上两部分,例如:
➢跑步时,跑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吃饭时,吃是行动,剩下的感受
➢睡觉时,睡是行动,剩下是感受
缺少感受的行动,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缺少感受的人对凡事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二、分心走神的原因与危害
分心走神原因有两个:
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
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
做不到“情绪专注”,我们就得承担走神带来的各种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质量变差。
因为走神时,我们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未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而生命是由当下的一个个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
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分心走神还会造成拖延和低效
因为情绪总是滞后于行为,所以人们做事时进入状态往往很慢,需要情绪过渡。
可见,分心走神的本质就是逃避,所以,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地退回舒适区
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三、收回感受、回归当下
要做到“情绪专注”,只要一招就可以解决:让感受回归行动。
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
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
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菜。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
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写在最后:
最后再讲一个故事,你可能早就听过,不过有了今天的介绍,相信你能很快明白其中的深意。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