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没有人生来就是诗人,徐志摩也不例外。他曾在家塾学习,有古文基础。上学之后,热爱文学。但是他的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商人,希望儿子可以从商,继承家业。所以,徐志摩留学期间最初学的是经济学。徐志摩的求学之路比较顺利,成绩也很优异、
求学期间,他广交朋友。郁达夫就是他的同窗好友。对他影响最深的是拜梁启超为师。在与陆小曼结婚时,老师在婚礼上的“祝福”流传至今。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乱,他曾亲眼目睹百姓无辜被杀。他决心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中国的方法。因此,他踏上了留美求学的路。他的兴趣从刚开始的政治转到文学。在美国的两年,和无数学子一样,他奋斗了两年。差一点就拿到了哥伦比亚的博士学位。可是他厌倦了美国资本主义的疯狂,贪婪虐夺。
此时,罗素吸引了他。因为受到罗素的影响,徐志摩漂洋过海来英国找罗素。而此时,罗素却在中国。在英国,他遇到了林长民和女儿林徽因。经过林长民介绍,徐志摩认识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在他的推荐下进入剑桥大学。这便是传说中的康桥,也是徐志摩诗人生涯的开端。
一个人的成长会遇见很多人,经历很多事,会给你伤痛,给你惊喜,你不知道明天发生什么,只能前行。你所做的一切,会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02
比起徐志摩的诗,好多人更感兴趣的是他的感情。
如果说徐志摩的一生辜负过谁,那就是张幼仪。他把自己所有的残忍都给了这个女人。
张幼仪和徐志摩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不爱,还是娶了。每每想到这里,我都觉得他残忍。他能够和乞丐喝酒,与下人聊天。对张幼仪却从来没有好脸色。在张幼仪怀着身孕,他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提出离婚,要求她打掉孩子,竟然不顾她的死活。
这时他的心中只有残忍与凉意。他和张幼仪是民国第一期离婚案。有人说他的离婚是对抗封建社会。如果是这样,明明知道自己不爱,一开始为何不对抗,而要娶她呢。
他如愿以偿,和张幼仪离婚了。徐志摩写诗庆祝,张幼仪绝望到了极点。离婚后,他们相处得更自然,张幼仪也活出了新女性。而徐志摩却没能如愿以偿,他的女神终究嫁给了别人。
爱或不爱一个人都很明显,无法强求。爱情能够让人欢喜让人忧。爱情更会让人成长。
03
初见时,林徽因就被徐志摩吸引。明明已婚,他还是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他喜欢和林徽因在一起,他们在一起时,他激动,兴奋,有灵感。因为她,他离婚了,她却回国了。
再次见到她,她的身边已经有梁思成,但并不妨碍他对林徽因的喜欢。经常三个人在一起。梁思成还在门上贴纸条,恋人想要单独在一起。
林徽因是徐志摩从没有得到过的女神,但他却从未怪她。徐志摩进一步没有成为恋人,林徽因退一步,他们终身是朋友。
在去听她讲座的路上,他乘坐的飞机出事。她再也没见过他。
面对感情,徐志摩是感性的。所以他冲动,带给了张幼仪伤害。林徽因是理性的,他没有坠入爱河,选择了能给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梁思成。
感情是一种选择,爱情是两个人的选择,只有选择了彼此,才能称之为相爱。
04
陆小曼,大概是徐志摩付出最多的人了。
如果没有王赓,没有张幼仪,他们都没有离婚,在单身的时候遇到,那么应该是让人羡慕的一对。可惜生活没有如果。
他们相遇时,徐志摩离婚了。陆小曼是有夫之妇。但是,丈夫王賡没有时间,除了金钱与物质,他没有给过陆小曼精神的东西,也不会陪她出去玩,就让徐志摩带她出去。久而久之,两人感情越来越深厚。
徐志摩和陆小曼相爱了。陆小曼提出了离婚,也为离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这段感情,他们吃尽了苦头,承受了太多的骂,但依旧不被祝福。
第一个便是徐志摩的父亲,婚前婚后,他们对儿媳妇都充满了成见。婚后,短暂的幸福,陆小曼很快又开始了过往的生活,高昂的生活费让徐志摩无法负担,加之父亲又停止了他的生活来源,他往返于北京、上海两地教书挣钱。虽然他不满意陆小曼的做法,但他依旧尽量满足于他。
可是,即使这样,依旧争吵不断。最后一次争吵,徐志摩没能到达北京,再也没有回来。从此以后,陆小曼却活成了徐志摩渴望的模样。
他不爱张幼仪,对她也没有负有任何责任。他爱陆小曼,对他有爱,有呵护,还有责任。哪怕是在吵架中,他想的只是她能改变,从未想过离去。
人们总是习惯地把深情留给自己最爱的人,把伤害给了爱自己但自己不爱的人。
05
关于徐志摩最爱谁是一个争议的话题,唯一确定的是他不爱张幼仪。对于林徽因,他是爱的,却是一厢情愿。对于陆小曼,他是爱的,为他奔走于红尘中。
他的一生,同性朋友多,异性朋友也不少。除了林徽因,还有凌淑华也是他的好友。他曾将日记交由她保管,希望她可以为自己写传记。各种原因,红颜知己终究没能完成他的心愿。
纵观徐志摩的一生,我们关注他的感情之多。有人说他是渣男,这个评价对他不够公平。对张幼仪,他不爱,也残忍。但对于自己选择的陆小曼,很多人劝他离婚,他都拒绝了。从始至终,没有过离婚的念头。他对他们说陆小曼因为他吃了太多苦,他不能不管她。他的感情是他的选择,他也承受了这种选择。一个人渣不渣,还要看他爱不爱。他的事业,走了他想要发展的道路,也留下了至今让人称赞的诗。
他的离去是意外,让很多人痛苦。此后,留给所有人的都剩下回忆和思念。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必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内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他的一生,最贴切的形容就是蔡元培的挽联。
年少时喜欢他潇洒,风流倜傥,长大后却不再怀念这样的他。读《再别康桥》已是另一种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