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上有一个热议的话题叫“有人认为,很多人老了才知道:儿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
话题里有人列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老人的儿女们很有出息,事业有成,长大后陆续移居到了国外,留下老人在国内,想要见孩子一面都很难。
举这个例子就是是为了说明养孩子就为了老了以后有所依靠。
也就是我们的老话“养儿防老”
前几天和我妈其实也聊到了这个话题。
我说:“感觉舅妈现在过得还蛮好的,有工作,能自己保住自己的生活用度,也不需要带孙子什么的。”
我这边话还没落地呢,老妈眼光便瞟过来了:“光顾着眼前好,等老了看还觉得好不好。”
言外之意我倒是懂。
舅妈用某一方面来说,是个苦命人。
她的丈夫也就是我舅,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出意外去世了,留下一双儿女。
雪上加霜的是,表弟在两三岁的时候,从楼梯上坠落,导致头部受伤,智力受损,不过几年时间就夭折了。
在旁人看来,这是非常人所能承受的悲伤,但是舅妈却是个乐观的人,用我妈的话说就是“心真大”。
舅妈这些年一个人拉扯着表妹长大,据说当时有人给介绍,但是有要求,就是两人结合后要再生一个孩子,舅妈不同意。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表妹在大专毕业后找的男朋友是外省的,现在已经在外地安家落户,由于疫情的影响,这两年过年都没能回来。
为什么我一直挺佩服我舅妈呢?正是在这一点上,遇上某些家长,就这么一个女儿了,还要嫁到外地去,不得一哭二闹三上吊?
舅妈没有,很尊重表妹的选择。表妹说不办婚礼,舅妈也没意见,表妹的人生大事,一切皆由表妹自己做了主。
舅妈呢,大概在表妹上大专的时候,经人介绍,找了一个伴。
这些年,舅妈便和新找的伴(因为一直没领证,法律上来说算不得是丈夫)一直在广州那边一些小工厂里打工。
两口子从这家工厂干到那家工厂,这家倒闭了就换另一家继续干,干到倒闭为止。
去年过年回去时看到舅妈依然像从前一样脚步轻快,笑声清朗。生活中的一切变故并未击垮她,她也并没有因此就一定要把女儿绑在身边,以求老年安稳,老有所依。
当年得知表妹嫁到外地去了,家里其实是很轰动的。都是劝舅妈为什么不采取强硬一点的手段,让表妹招个上门女婿。再不济也应该在附近找个人家。
舅妈却说,她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就可以了,我没意见。
我知道别人是怎么看舅妈的,以致我更是由衷地佩服她。一个小学没毕业的农村妇女能有这般豁达的见解,这样的人不多。
周边的亲邻都认为舅妈眼光太短,不做长远打算,不想想老了怎么办。
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老了的事谁又说得准,最起码,现在,舅妈舒心,表妹舒心,大家都很好不是吗?
养儿能防老吗?当然能!
婆婆的老母亲,也是我的外婆,八十多岁了。前段时间舅舅生病不治去世,留下老人家。
婆婆第一时间就把外婆接到家里,每天茶到水到,陪着散步,体贴照顾。
试想,谁又不希望老了后有这么个贴心的子女在身边呢?
但是养儿就只是为了防老吗?甚至为了防老而去绑住儿女的手脚,折断他们的翅膀吗?
我一直以为,父母子女一场,更多的还是同行的缘分。
在这同行的路途中,我们相互多了一个亲人,我们一起成长,一起感知生命的意义。
于父母来说,还可以再体会一遍童年的美好。
如此,便好。
最后,以北大才女赵婕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结束:“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为人父母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