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佐藤学先生的学习三位一体论:所谓学习,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即与知识的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即与人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即与自我对话)。学习是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
联想到本期的几次大作业,无一次优秀。虽然郝老师说我们学习的动力应放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上、学生成长上,而不应以分数、导师的表扬、打卡的置顶作为自己学习动力的引擎。但本期我这一次次不尽人意的分数确实值得我反思。
一、与知识对话,啃读不深
与知识对话,体现在啃读。面对经典,面对文字,我确实比之前囫囵吞枣、泛泛地读好多了。之前,我图快图多,而且还振振有词,我这个小学语文老师就是要广泛涉猎,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纵古今,横中外,都了解些,上课才好给学生胡侃。之前的我就这样,好像啥都了解一点,但的确没有什么是透的。进入网师后,我对经典的读确实慢了、细了、透了,有点啃的味道,但这只是和之前的我相比。和郝老师,和榜样学员相比,我那叫“啃”吗,我那还只是叫读,不过是叫慢读。郝老师及优秀学员的批注,逐字逐字啃,逐句逐句啃,批注内容多于原文内容,有解读、有拓展、有延伸、有置疑。而我的批注为:勾画居多,批注内容文字极简,且不击中要害,常无举例,泛泛而谈。更重要的是,别人常反复啃,反复内化,反复与作者对话,如此反复,也就越接近作者的观点。而我,常第一遍快读,了解大概,第二遍细读(即我的啃),几乎无第三遍,除非是作业需要这一部分内容,我迫于作业,又才与作者再次对话。像我这样的粗糙,能与作者深刻对话吗?能接近作者的原意吗?答案不言而喻。
我啃读不深,早在第一次书写作业时,我校熊英老师就提醒过我,她说:“小旷,你干啥都速度快,也能抓住重点,但你对书的理解不深不透哟。”当时的我很认可这一点,但落实到行动,我又无法用更静的心,用更多的时去啃读书本,所以也导致我的作业,看似观点都对,但却无质量,无法上升到一个高度。是啊,预习时,啃读不深,无法走近作者的内心,无法与知识深刻对话,哪能有高质量的作业,又哪能得优秀的成绩。
二、与学友对话,交流不勤
与人对话,体现在每天的打卡及看学友们的打卡,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碰撞出生发的知识。本期前两个月,我分享打卡挺勤奋,每天啃读,每天再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理解,用打卡的方式分享在学习群里。后来近两月,不是那么勤奋,特别是最近一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打卡的质量也欠佳。而且从头到尾的打卡,我只管分享我的打卡,很少读别人分享的打卡,甚至连置顶的打卡都不是天天读。我只管输出,就如单向的流水,根本没与别人的流水汇合,从而形成意义的溪流。最近,因为《论对话》确实难以理解,艰涩的理论好像再啃也无法通透。于是,我开始选择性地读一些学友们的打卡分享:有时可以看到别人和我相似的困惑,有时可以看到别人和我不一样的理解,有时可以看到别人的顿悟,有时可以看到别人与我的观点共鸣。我突然间明白,这就是天天打卡的最大意义,我们一群人围着知识的篝火尽情舞蹈,去探索靠一个人难以读懂的经典,享受发掘知识魅力的快感。
这之前,我少与人交流,只在单向输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又是新网师确定的经典,靠我一人与知识的对话,而无与学友的对话,所获自然片面、狭隘,如井底之蛙、管中窥豹,所写的作业又怎能优秀?
三、与自己对话,反思不正
进入新网师,我的确有过热恋期,但也是基于刚进网师的那场培训,我如同打了鸡血,狂热痴恋。但随着时光流去,那场培训对我的激励渐弱,我也便懈怠。每次大作业成绩的公布,虽然也有遗憾,看到那些优秀作业,虽也羡慕。但我与新的自我对话,居然有这样不正的观点:这几本书值得这样花大力气、花长时间读吗?大概懂了就可,就足以指导自己成长,指导学生成长。我还常自以为聪明:你看课堂上,我已学以致用,课堂正在静悄悄革命,而且已可以看到效果;我自己,也在拔节而长,同样的时间,我还可以看其他人文类的书。并且我还将此观点与郝老师亲自交流过:教育经典的书需要看那么多,那么深吗?我们可不可以多看些人文类的书。当时,郝老师就告诉我要深啃几本有价值、对自己有用的教育经典做基石,之后便可看大量人文经典及其它书籍,让自己知识宽广。而我只记住了郝老师后半句,前半句就让我自行搁置了。现在想想,我真是无知,虽之前也读了几本教育专著,但那叫啃吗,那不过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地读,沉淀下的知识又有几多?真正的啃读教育经典,现在才算,如果按郝老师要求还不算。而我连这第一本《静悄悄的革命》都没啃读透,根本还谈不上有教育理论为我奠基,就开始好高鹜远,想着走捷径。这样的观点,这样的理念,我能学好这高难度的教育经典吗?又怎能获优秀成绩?
根据佐藤学老先生的学习三位一体论,我确实学习力还不强,与知识对话、与人对话、与自我对话还不好。在后面的学习中,我要学会学习,加强三重对话的力度,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有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我自身不会学习,又怎能教出会学习的学生呢。
昨天的打卡,周娟老师点评说:“学习是一个不断唤醒,不断坚持与不断行动的过程。要爱就从每一天的真爱开始行动吧。”
的确,既已进,就该心安,绝不放弃,绝不“行百里者半九十”。既已爱,就该真爱,每一天都用真爱开始行动,不可一曝十寒。
之后的网师学习, 用坚持、用真爱好好践行佐藤学老先生的“学习三位一体论”,为自己交一份优秀的答卷,活出一个优秀的自我,让生命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