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最美好的部分,也有一直藏在暗处的部分,学着让它见见光,不去评判好坏,只是让它见见光,这样对自己有个完整的了解。
一个成熟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接纳。不管自己身上有什么,不将它看作优点或缺点,这只是我的特质。我可以犯错,我也有纠正自己错误的义务,或者说我是需要纠错的。我们平时做错事不是要向别人道歉嘛,道理是一样的,我不小心侵犯了你(自己)的利益,道歉是最基本的、表达尊重的行为。
在我们长大后,家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往往使我们觉得自己很糟糕,因为他们的严厉和苛刻,有时觉得他们对自己很重视,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但有时,又感觉自己很糟糕,被人嫌弃。我们弄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个好人还是坏人了,非常分裂。当有时候自己做成一件事,做得还不错,就会觉得自己很厉害,有点自恋;但当自己做了一件事情,哪怕有一点瑕疵,就觉又得自己很糟糕,很自卑,很自责。
自己跟自己关系的两极化,会让自己非常痛苦。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往往也会影响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当你觉得自己能力很强,做了一件厉害的事情,身上有了一些资源时,发现很多朋友对自己很好。
仔细想来,不是朋友对自己很好,而是自己会更愿意去跟他们建立连接。但当自己觉得自己很糟糕的时候,特别想把自己一个人封闭起来,与外界切断所有的联系。这种感觉肯定会影响自己跟他人的关系。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以后,还责怪别人都是势利小人,见人下菜碟。
认为是外部世界的问题,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和投射。
从小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关系。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我们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同时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自己和自己的关系非常重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们经常说,原生家庭会影响现在的我,现在的我会影响我的人际关系,也会影响我和自己的关系,就是这样的。
胡慎之在《恰如其分的孤独》中把自我模式分成四个类型:“我的地位低,对方的地位也低”的疏离模式,我跟谁都不交往,这种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会真正关心自己。
“我的地位高,别人的地位低”的控制模式,也就是一种权力模式,你们都是我的兵,你们都得听我的。这个世界应该围着我转。
“对方的地位高,自己的地位低”的顺从模式,我是跟班的,整天仰人鼻息地生活,生怕得罪所有人。也称为依赖模式,离开你我活不了,一切我都听你的。生活当中常常看到的讨好型人格,就属于顺从模式。
“别人很重要,自己也很重要”的成全模式,也是合作模式,阿德勒说的命运共同体,其实就是一种成全模式。
人人都想要成全模式,幼儿园老师、父母都在教。只是很多时候做父母的自己都做不到,道理都明白,只是大部分都做不到。
首先日常的一些事,我们常常分不清楚到底是谁的事,有一种糨糊模式,你的事、我的事、他的事分不清楚,我的情绪、你的情绪也无法分得很清楚。
所以,有的家长会觉得“你是我的孩子,我为了你,把一切都牺牲了,我生气是因为你”“你惹我生气了”,其实这些是不成立的。
应该是,因你的这个行为激发了我内在情绪的反应,所以我生气了。生气是保护我自己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防御方式,生气让我们感觉到有力量。生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我们似乎多了一个攻击对方的理由。这就像跟别人打架,我不会主动去跟别人打架,但是如果别人先动手,我一下子就把自己动手的理由合理化了,我就可以跟他打架了,就是这个意思。
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把自己的情绪合理化。“你惹我生气了”,这是最简单的婴儿模式。“我的一切痛苦都是来自妈妈”,这就是婴儿的反应。
很多人一辈子都会在这个模式里,80多岁了,还是这样,全家人都得让着他,哄着他。
成全模式就是我们如何合作?如何建立命运共同体?同时,真正看到别人的优点,别人的贡献,还要学会肯定这些贡献。
如果别人帮助我们,我们要说“谢谢你”,这就是在肯定别人的贡献。
同样,如果你在一些方面侵犯了别人,要说“对不起”;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也要说“对不起”。会说对不起的人,是自我接纳感比较强的人。生活中,有的人永远不会说对不起,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他在家里永远是“老爷”的身份,永远被人“敬着”,永远不会错,错也是对。
在亲密关系中说“对不起”,并不是说我错了。我们在意关系,所以我才说对不起,而不是说我错了。
非亲密关系也一样,常常在短视频中看到,高铁上有人坐了别人的座,按理说“人家来了,你让开”,就这么简单,并且说声“对不起”,就可以了,但TA不这样处理。
有人说他坐错座了,他会说:“我就坐这儿不走了,怎么着,你叫警察啊。”然后跟警察对着干。典型的偏执型自恋状态,全能自恋——“我是世界的中心,我坐在这里,你怎么可以说我弄错了呢?我是不会错的。”
其实这种人特别自卑,TA不允许自己在公众面前有一点点丢脸,羞耻对他来说是世界上最痛苦的感觉。自恋损伤引起的羞耻感是很多人无法承受的。TA的自我很弱、TA的自恋像一个肥皂泡,TA被包裹得五彩斑斓,如果有人打破这个肥皂泡,里边什么都没有了,TA要跟你拼命,因为你决定了TA的生死。
一个成熟的人,是能自我接纳的人,是有着比较高自尊水平的人,是能够坦然说出“对不起”的人。
自己尊重自己,这是真正自尊的概念。很多人理解的自尊心很强,其实不是真正的自尊心。
“火”一点就着,一句话马上就能暴怒,那不叫自尊心很强,那是极度自卑的状态,是自尊水平低,被我们俗话说成“自尊心”强了,其实不是。
真正的自尊心或者自尊的含义,是自己能够完整地接纳自己。
还有人一说到自我接纳,就说“好,这就是我,我就这样”,就不动了,他坚定地不改,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但这其实并不是自我接纳。
“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和“我就这样”,是两个概念,人是会成长的,这样的态度等于剥夺了自己成长的机会,否认了自己有成长的可能。而且人都是可以犯错的,我们确实有犯错的权利,但也有纠正错误的义务。
我们常说,在人际关系中,你只有变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我们不可能老像一个婴儿一样,一动不动,就等着别人来满足你,这不叫自我接纳,这是逼别人来接纳你。
所以,要实现相互成全的自我模式,就要分清楚这是自己的事,那是别人的事,要有界限感。要能自我接纳,自我接纳不意味着自己不变,而是允许自己犯错,但是承担改变的义务;再有就是尊重,懂得尊重他人,承认他人的贡献。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愿意说“谢谢”了?胡老师说,小时候经常被父母逼着去说“谢谢”,被逼烦了,长大后偏不这样。
爸爸妈妈给你一个东西,然后就说:“你为什么不谢谢爸爸妈妈?”似乎不说“谢谢”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小时候的成长逻辑,就是爸爸妈妈说我是个宝宝,我就是个宝宝;爸爸妈妈说我是个垃圾,我就是个垃圾;爸爸妈妈觉得我是个负担,我就是个负担。家长不直接说“你就是个负担”,但是说“你看,我们牺牲了很多,然后满足了你”“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怎样怎样了”,都会让孩子觉得“我就是个负担”。
还有父母会说:“你看我们家里所有的资源全都倾向于你。”包括对孩子说:“你什么都不用管”,都是一种结果效应。
家长对孩子要有礼貌。在家里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能毫无社交负担,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没有边界感,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
孩子需要被当作一个“人”来对待,而不是被当作一个东西,“宝贝”“宝贝“的叫着也不行。不是宝贝,不是垃圾,也不是负担。
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姑娘或小伙子,还被爸爸妈妈称为宝宝,对孩子来说是很羞耻的事情。有的父母把二十多岁的孩子当成三岁、五岁的孩子来对待。因为在那一刻,也许妈妈感觉到她跟孩子的这种接触、互动是让她最满意的,她能找回那种感觉。
噢,学问多着呢,跟着胡老师学习“恰如其分的孤独”,认识自己,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