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孔子虽然大力的提倡仁爱精神,他自己更是执行仁爱精神的标杆,是最伟大的榜样。但是,孔子并不赞成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错。
也就是说,如果你把你的宽仁慈悲都用来原谅那些有过错的人,那么,你要用什么去回报那些对你有恩德的人呢?如果你用自己的宽仁慈悲同时对待这两种人,那么,对你好的人和对你不好的人所得到的结果不是一样的吗?如果这样,那么谁还会对你好呢?
当然了,孔子并没有说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的人,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永无休止。所以我们现在提倡依法治爆,依法制暴,其实就是孔子说的以直报怨。
其实,在大多数人的心里,孔子不应该这样回答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以德报怨这句话的流传广度,绝对超过了孔子说的“以直报怨”。而实际上,以德报怨并不是孔子的主张。
直,在《论语》里面有标尺、标准的意思。《论语 为政》中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里的直,是指中正耿直的人。在人治的时代,中正耿直的人代表的就是对法律条文的严格执行。所以,把直引申一下,就是标准,尺度,就是法律条文。社会上的很多事情,就是因为这种没有标准,没有尺度的宽容,而失去了平衡。好人往往伤透了心,而坏人却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
我们不赞成以怨抱怨,但是也不能以德报怨。你对我不好,对我做了坏事,我个人不惩罚你,但是我必须让法律惩罚你,必须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如果无限度的宽容所有人的过错,那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