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生家长来找我咨询,因为跟女儿无法沟通。看着这位父亲,貌似平静沉稳却又无可奈何。
他用了很多有关心理专业词汇,比如原生家庭,比如青春期,比如缺乏关注和陪伴。他对自己做了很多的剖析,也对孩子做了很多分析。他认为,由于早期夫妻比较忙,很小的时候就把孩子放在托管班,才导致现在孩子的孤独。他说得很缓慢,很肯定也很有道理,但你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
可现在他们已经给孩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也对你好言相劝,你,为什么还要跟父母对着干呢?为什么还要对父母这么没礼貌?怎么可以对着自己的母亲大吼大叫,显得不耐烦!做老爸的我,当然要对你严厉呵斥,制止你的这种不尊重的行为!
“你看她写作业的时候,总是把房间的门窗关的紧紧的,不让一丝风进来,我让她把门打开,她也不肯。每次都这样,真的是很不听话。”
“你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把门打开呢?”
他沉默了一会儿“还是想监督她一下。谁知道她在里面干什么,电脑也在她房间。”
“现在的孩子真的是很难沟通,问她什么,她都跟你说随便。”这位父亲有点愤愤不平。
“孩子总是回答说随便,是为什么呢?”我轻轻地问了他一句,笑着看着他。
“不爱跟我们说话呗,不爱搭理我们,不把我们当回事嘛。嫌我们烦。青春期孩子不就是这样吗?”
哈哈,又是青春期惹得祸!
“那事情最终做决定的又是谁呢?”我问他,看着他。
他楞住了,想了一下,“做决定的是我们。”
这位父亲的话,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随便”二字。里面有父母的自责,委屈,无奈,控制及对孩子的不信任。更有孩子的抗争,不满,与抗争无效之后的冷漠的放弃。
父亲最后说,很多时候都是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他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不当影响之后,就会去做调整。希望他能够给孩子真正的尊重与选择权,把他对孩子的关心,担心与爱护让孩子看到,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