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兼得法"其实属意义换框法,只不过因为容易运用和经常有运用的机会,故把它抽出独立介绍。这也是改变信念的一个有效技巧。
很多情况,表面看来是两个选择中只能得一,即是"得A便失B,得B便失A"。我们持着这个信念,感到困扰,因为想二者兼得。在生活中我们容易接受局限性信念的束缚(往往说那是"现实"),而不肯以自己想得到的理想目标为依据而去思考,找出突破。要使自己觉醒,我们可以提醒自己:"坚持二者不能兼得对我没有好处;而坚持二者可以兼得则对我有好处厂应把自己的思想带到后者。
"二者兼得法"就是以此为基础,对自己发出这样的思想指令:
假若A与B是可以兼得的,我需要怎样想或做才能把它实现? 这样的思想方向是跳出框框、追求突破。其中一个常常出现的突破关系是把A和B的定义做更清晰的切细,因为很多时候说话的人会用一些虚泛的词语去代表他的需要,不把他的需要弄清楚,往往无法着手把事情解决。
以下的练习中,你可以假设自己就是当事人,试用"假若二者可以兼得,我怎样做便能实现它?"的态度去考虑一些可能性。
练习一:组长说:“要使质量上去,产量必然减少。”
练习二:丈夫说:“为了维持家中安宁,我只得避免和她说话。”
练习三:职员说:“每天工作那么忙,哪会有时间去学习?”
练习四:女女说:“我工作之余还要督促孩子读书,没有时间陪丈夫,婚姻关系怎么会好?”
练习五:朋友说:“为了爱情,我只得放弃事业。”
同样的一件东西或一个情况,在不同的环境中包含的价值会有所不同。找出有利的环境,便能改变这件东西或这个情况的价值,因而改变有关的信念。例如:
“瓶装白开水作为饮品,是不会有人买的。”
“年纪大了,与年轻人竞争不来。”
做法是说出至少3个例外,但先要把句子由负面词语转为正面词语:
“瓶装白开水作为饮品,会吸引怎样的人去买。”
“年纪大了,在哪些方面比年轻人更强。”
传统上中国有很多表面看是绝对正确的话(其实都是规条),它们把人们牢牢地束缚住,运用环境换框法,可以把它们打破。很多信念的确对自己的成长和人生里的处事很重要,但是没有一个信念在所有情况下都是绝对有效的。信念是人生的一部分,是帮助我们达到人生最高境界(三赢)和活得成功快乐的工具之一,但是要记住它们也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既是工具,信念不应绝对地主宰我们,成为我们的神。当信念对我们达到上述人生目标有所妨碍时,我们可以将它们修正、移开(暂时)、扩阔(兼容)甚至改变。
前面说过的中国传统的规条式话,例如:
"节俭/谦虚是美德。"
"食不言,寝不语。"
"子女必须孝顺父母。"
你可试举出3个它们适用的情况吗?"子女必须孝顺父母"是中国人伦理道德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规条,但是如果下列情况出现,身为子者的却未必会遵从这一句了!
·父母要子女F卖D品。
·父母逼子女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
·父母对子女有X侵F行为。
在辅导时,环境换框法,对一些因为自己的特质而内心感到自卑,不如别人,或者无可奈何的不满意的个案最为有效。
例如:
·喜欢多说话或者不说话。
·觉得自己学历不够,或者相貌不出众。
·长得太高、太矮、太瘦或太肥。
一位银行家对女儿的固执个性很不满意,父女关系弄得很糟。他去请教一位NLP大师,大师问他:"当你的女儿与陌生男友出游而那男子有非份的企图时,你想不想你的女儿固执一点?" 银行家顿悟。其实固执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好坏决定于在什么环境中运用而已。他以后便再也不为女儿的固执而发脾气了。
环境换框法和意义换框法往往可以一起使用,在同一个情况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