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气听了6节课,东明校区两个学部和东方校区各两节,一节小学语文、一节小学数学、两节小学英语、一节初中数学、一节初中物理,6位执教老师相对都较年轻,课堂风格明显不同,课堂效果也有差距。对听评课来说,我明显就是一个菜鸟,但听完后,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赘述如下,权当再做一次纸上谈笔。
第一,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标”。这里所说的标,一个是课标,一个教学目标。课标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是学科教学的标准。同一个学科,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但不能有不同标准。教学目标,是具体到一节课要都达到的目标,目标不清,则方向不明,方向不明,就会让人思路不清,缺乏条理。而且,教学目标一定要实、细、具体,最好是能用学生能够懂的语言自己叙写,切忌照搬照抄和大、空、虚。不切实际的的目标,即便是定了,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更让人迷失。听的这6节课,大部分都没有向学生和听课者展示教学目标,他们制定的本节课的具体目标到底是什么也就无从得知,估计这可能就是我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头雾水的原因所在吧。我有这种感觉,学生不知道会不会有,但愿他们没有。
第二,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生”。心中有学生,就是课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制定目标和施教策略,课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或出现的问题及时对相关内容和办法进行调整 。如,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的得出,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也是从数到式的转换过程,需要用到总结归纳思想,别说是三年级的孩子,即使是初一的学生刚接触代数式时也是很难转过弯来的,所以这是一个难点。但是,如果我们能提前分析透学情,把这个过程用若干个学生易理解的小的问题串串连起来,层层递进,让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这样处理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第三,课堂上教师的教一定要尊重学科特点。各学科特点不同,培养学生素养的侧重点肯定不同,教法自然更是不同。尊重学科特点,就是要根据学科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果语文、英语学科忽视了它的工具性和语言性而缺少了朗读、数学学科忽视了它的理性特点而缺少了推理、计算、练习和应用、物理学科忽视了它的实验性而缺少了观察、分析、总结、应用,怎么说也让人觉得别扭。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时还是要应该尽量体现学科特点的,只有尊重了学科特点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和谐的教学。
第四,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家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一到了课堂上往往就忽视了这个道理。对于理科学科,在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数学课中,要证明一个图形是菱形,首先要先要想到证明菱形的依据有哪些(定义和两个判定,这个是必须要记熟的),然后通过去分析已有条件,选择适合的依据,从而得出尚缺什么条件,如何去解决。这样一个题目,可能学生一看也能明白,但我们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只有思路通了,学生才能实现由单纯的会做一道题到会做一类题的转变。物理、化学想必大抵也是如此吧。
第五,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关注细节。如,小学语文的这节课,提到了100美元、20美元、50美分三个货币概念,而且还有50美分能买一大把棒棒糖这样一句话。通过读课文,学生或许也能明白拥有100美元表示并不富裕,用50美分能买一大把的棒棒糖大概是很廉价,但是我是真不知道美元和美分的关系的,三年级的学生相必也不是很清楚吧。所以,如果能关注到这个细节,向学生补充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是不是对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更有帮助呢?这是不是也有点学科整合的思想呢?
总而言之,说着容易做着难。但,只要时刻注意,关注细节,经常反思,也许改变就在不经意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