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鬼学了点本领,乔装成李逵的样子,去吃起了霸王餐。
最近就有这么一个案例,一公司打着国企的名号,玩了一出资本腾挪术。
这家公司成立于2022年9月份,控股股东是某根正苗红的省级信托,有这层关系,这厮不仅以国企自居,就连查询软件上,都被标注成“红苗苗”。
一方面这层皮囊极具迷惑性,一方面当时正值葱省风险点爆发的时期,当地平台缺钱的紧,因此在中介撮合下,这公司很快取得了平台信任,开始为多地融资。
具体玩法就是,这家公司和地方平台公司先联合出资成立一家新公司,通过这家新公司发行产品,同时地方平台再作为担保方来增信,以此来募资。
但在实际操作时,募集来的钱却被分成了两波,一波放款给了城投,一波却流向了上述公司。
产品到期,供城投公司使用的那波资金按时回款,这没啥问题,但公司自留的那波资金,却出了岔子,钱没到账,产生逾期。
事发后,有没拿到钱的投资人联系到平台,平台给的回复是已履行完担保义务,剩余资金是被该公司所操作。
借钱这玩意,很多时候默认的就是谁借的找谁,钱既不是平台用了,这部分资金也不在担保范围,平台很难去当这个冤大头,替人还了。
而作为控股股东的某信托,随产品风险陆续暴露后也出来澄清,该公司只是通过委托人委托设立,这是家私企,别来沾边。
因此消失的那部分资金,多半是流入了私人腰包,那帮人很有可能是有预谋的来玩诈骗。
从上述案例看,买产品要看融资方实力,也要看其“血统”纯不纯正。纯正的城投债,融资方和担保方的股东,一般都是只有本地果汁全资控股的,最多再有了农发行或者国开行直接参股。
有私人股东参股的,或者有外地尤其是外市甚至外省等所谓果汁参股的,那种都要慎重,这种很难分清到底是哪方借的钱。最后一旦扯皮,受伤的还是投资人。
实际早在2021年的时候,我们这边就私下了解到葱地那边有一帮人,专门干坏事。那帮人跑到市场上找机构做产品,结果没成,就想出个馊主意,通过成立一家新公司,再让新公司破产,来实现搞钱。只不过造假的担保方漏洞太明显,很快骗局被拆穿,但就这样还是有部分人上当。好在发现及时,大部分钱应该还在,但有类似案例的,警方只追回来了本金的65%。
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实际2021年后,我们就没再进过葱省。
买城投,实际是看背后实控人的信用,所谓的信仰,背靠的是地方ZF信用,一旦掺杂了私人的东西,不纯粹就可能弄出些幺蛾子。因此有不合常理的地方,有瑕疵的,还是多个心眼,投资这事,慎重点总没坏处。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如今又到年底了,各行各业的骗子们又开始冲KPI了,毕竟来钱最快的,还得是诈骗,因此关于钱的事情,切勿轻信他人,守好钱袋子,谨防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