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历史上有名的奸诈之臣。骄横,傲慢,奢侈是他的标签。但是一人有千面,谁能又想到后来的“和大人”,少年时也曾是个实实在在的学霸呢!
乾隆十五年,和珅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钮钴禄常保,时任福建副都统,性情温和,公正廉明。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儿子和珅,后来会成为历史有名的贪官。
这一切,要从和珅三岁时说起。弟弟和琳出生,母亲难产而死。和珅和琳两兄弟从此彻底失去母爱。
家里虽有继母,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待他们冷淡的很,父亲常保也经常不在家,和珅小小年纪,已经开始体会人情冷暖!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和珅母亲的离世,对于苦难的和珅和琳二兄弟,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1760年,母亲仅仅过世六年,他们的父亲保在任期也溘然长逝,兄弟二人彻彻底底成了孤儿。
时年和珅九岁,弟弟和琳六岁。
继母们忙着瓜分财产,没有人关心他们。
好在是贵族,和珅两兄弟可以进入当时的贵族学院——咸安宫管学学习。咸安宫专为皇家培养各种文学武才,清朝很多赫赫有名的朝臣都是从这个学院走出来的,比如索额图,比如鳌拜。
这个学院有一个极大的优点,虽然给学生提供顶级优质教育,却不收取任何费用,每个月还提供一两多银子和财物,远远高于当时的士兵待遇!
世事多变,和珅的父母亲去世,兄弟俩的经济经济状况是一日不如一日,生活开始捉襟见肘,兄弟二人的同学也开始看不起他们,经常捉弄他们。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和珅对生活中这些所谓的磨难看的很平淡,如果他屈服的话,就没有后来的“和大学士”了。
家庭的变故,人情的冷暖,和珅明白,要想摆脱生活的窘境,只能靠自己,靠自己,自己需得有过人的本领!
在那些八旗子弟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之时,少年和珅不仅把传统国学经典背的滚瓜烂熟,并且还精通满汉文字。
除此之外,他还掌握了蒙古文和藏文,诗词书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甩出同时的纨绔子弟几条街!
不得不说,少年和珅是个非常有远见和见识的人。
除了掌握各种技能,闲暇时光和珅还会研究权利的核心人物——乾隆。“诗如其人,诗言其志”,和珅不但研究乾隆的诗词文章和字体,同时还揣摩乾隆的思想抱负爱好,甚至是缺点!
目标明确,自律,执行力又相当的强!为他后来的位高权重做了极好的铺垫。
和珅实在出类拔萃,引起了总管内务大臣英廉的主意,英廉当时在在朝廷也相当有地位,只是时运不济,儿子儿媳先后离他而去,膝下只留下一个孙女。
英廉和这个孙女相依为命,对她相当宠爱。孙女的亲事也是他心里的一大心病!
看到气度不凡俊秀清朗的和珅,英廉动力心思。1767年,和珅和英廉的孙女冯氏结为夫妻,和珅向自己的仕途近了一大步。
在英廉的推荐下,和珅做了乾隆的侍卫,一做就是三年。
乾隆四十年(1775年)年初,和珅二十六岁。有一次,乾隆皇帝即将摆驾出宫,侍从官员按例准备仪仗,谁料想仓促中侍卫们怎么也找不到“黄盖”。负责仪仗的差人急得不知道如何才好,这天和珅刚好当差。
乾隆十分生气,怒声责问:“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谁之过欤?”这是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责问“是谁的过错”。其他侍卫们眼全然听不懂皇上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个个都瞠目结舌,吓得不敢出声,所以气氛十分紧张,大家都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随行侍卫中只有和珅熟读《论语》,因此,他对这句话的意思自然十分明了。
思来想去,和珅决定出手。如果失去这个机会,自己可能一辈子就只能做一个小小的侍卫了。
和珅上前去沉着地朗声答道:“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这句话,正好是出自《四书》,意思是看守着难辞其咎!
乾隆大为惊喜,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侍卫,竟然如此精通《论语》,自此对和珅刮目相看,命运终于向和珅伸出了橄榄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