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上的闲散时光,读完了“无声告白”,觉得少许有些沉重,也有着害怕与担忧,现实生活中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正是在别人的期望下无奈却又灿烂的微笑吗?
莉迪亚的父亲是华人,他这一辈子都想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希望成为受欢迎的人,一个不会引人侧目的普通人;莉迪亚的母亲是美国人,年少时背负着母亲的期望力争上游,希望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取得成就,一直暗暗告诉自己,绝不要成为自己母亲那样的家庭主妇。莉迪亚继承了母亲最明显的特征,也受到了父母最急切的期盼与关爱,而最终被这份期待杀死。
回想一下,童年时父母对我们的期盼:期盼着我们像邻居家的孩子一样,期盼着我们成为他们想成为的目标,期盼着我们既乖巧懂事又无所不能……学校里老师对我们的期盼:期盼我们安静听话,期盼我们成绩优异。进入社会后,领导又期盼我们任劳任怨十年如一日。我们也渐渐的迷失在这些期盼之中,渐渐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自我,忘记了自己最渴望成为的样子,渐渐的把大家的期盼当作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去拼搏,可是我们大部分人真的快乐吗?
小时候,我的家里总是战火味十足,父母没日没夜的吵,我总是不知道该做点什么,只能尽我所能的保持安静,然后他们争吵结束后,乖乖的听父亲的话寸步不离的跟着母亲。那时候,也不懂所谓的忧郁症,只是觉得母亲总是太悲伤,小小年纪的我,细心观察并悄悄藏起来家里所有的剪刀匕首等我觉得危险的物品,在晚上超过7点母亲还没回家时就急切的出门寻找。后来大了点后,父母的关系也好很多,不再争吵,可是不知道究竟什么原因,我跟母亲之间却经常发生矛盾并冷战,后来我渐渐的懂得了还怎么去做他们才会开心,便开始变得小心翼翼的,或者说是刻意去取悦父母的样子。我很少去跟他们沟通我在学校的事情,也不与他们沟通我遇到的问题于困惑,只去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长大离家后,依然如此,甚至已经习惯如此。直至有一次,我跟母亲打完电话,前任突然很奇怪的问了一句"你跟你妈说话怎么那么客气还有点紧张?",我才突然意识到潜意识中我还是很恐惧,我害怕我跟母亲说话时她会突然对我大吼,我害怕说错了话她又跟我冷战,原来父母对子女小时候的影响可以这么大。
一直到现在,我的性格中还是有很拧巴的一面,我也不擅长处理与别人的矛盾,比如前任,我对他做的最多的就是冷战或者是不吃饭,回想起来挺可怕,我不正是在一步步的紧随我母亲的脚步吗?自从明白了这点,我才开始刻意去改变,不想再因为儿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影响而去做讨厌的自己。
人的性格很难改变,可能无意识中在外界的期盼中形成了某种性格,真的很容易伴随一生。我们的生命都只有几十年,再拿出来若干年去走一些弯路,剩下的日子里,真的需要好好想一想,自己真的是一直以来想要成为的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