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练车,难得回去早,大人小娃六个人,一起去吃了饺子,回家睡觉。姐姐带着弟弟枕头大战,完了又开始“垒窝睡觉”的游戏。俩人嘻嘻哈哈,好不开心。哪个枕头是谁的窝?姐弟俩争执了起来,眼看协调失败(画外音:我尝试照顾你俩的需要啊),爷爷赶来把姐姐抱走了。
弟弟这边抱着枕头满脸泪水,轻轻搂在怀里,开始讲故事。一本《踢足球》,一本《超级妈妈》,一本鼠小弟还没讲,打算跟娃商量商量。“走,我们去看看,姐姐要是睡着了,咱们就一本书讲一本。”进房间一看,姐姐闭着眼睛扭了扭,看来提高音量有了效果。
抱回去,准备继续讲故事。小鼻涕又冒了出来,我的情绪小泉眼,在底部也开始翻腾了。又想起爸妈昨天还给孩子吃冰激凌,情绪翻腾上来,随时准备冒泡。“妈妈跟你说过了,生病时候不能吃凉的。病好了,天也热,就可以吃的。”
第二管小鼻涕出来的时候,妈妈正准备出去打牌。第一波情绪还是来了:“吃,吃,吃,让你生病还吃凉的。”说着把刚才给孩子擦鼻涕的小卷纸,顺手就摔到了饭桌上。
妈妈立马就火了:“你摔给谁看呢?”“我摔孩子呢。”老妈转身走了。回到房间,听到对话的小娃不乐意了,“谁说不让我吃冰激凌,谁说不让我吃冰激凌,谁说不让我吃冰激凌。”连着说了三回。躺在在旁边,轻声哄他睡觉,小胳膊小腿,成了不定点导弹,一颗颗放马过来。
看到情绪又要翻腾,就像及时打开锅一样,又沉入了水底。孩子继续胳膊腿乱翻腾,一边还在掀着凉席脚。看到自己快要翻腾起来,转身到了隔壁的房间。
约摸一分钟过后,到房间一看,我的妈呀,这小人人儿,已经把整个凉鞋给我揭了扔地上了。
于是,啪啪啪,响亮的三下,两周多练车又带娃的劳累,爸妈给感冒未愈的娃吃冰激凌的恼怒,老爸几次三番教孩子瞒着我吃喝看电视的气愤,孩子倔强胡闹的顽劣,强打精神讲了三本故事的晕乎,甚至对收拾床铺的不耐烦,都啪啪啪落在了娃的屁股上。
打完就后悔了。就没有别的方法吗?
当时想不到。
回头看看生气的那些事儿,有哪些直接跟孩子相关呢?又有哪些真的如我想的那般严重?
又流鼻涕了,会不会跟昨晚那顿药没吃有关?或者今天天气太热?真的就是一小口冰激凌吃的吗?
老爸让孩子跟我说没看电视、没吃糖和凉的,就会把孩子教成个撒谎成性的人吗?我这个妈妈的强大影响力,哪儿去了?长大以后,想起这些事儿,这会不会是爷孙之间甜蜜的回忆呢?
孩子喜欢听故事,不是好事吗?不能判断妈妈的辛劳程度,多正常啊。
他各种表达自己的反对,维护自己的权益,不是个坚持度很高的孩子吗?他搞破坏,让情绪流淌出来,不比不表达强吗?
他曾跟爷爷说,“我知道今天不能吃,买一个放冰箱看看就行。”不是个很明理,很有方法的小男孩吗?
我练车劳累,是我的事儿。
我和父母的沟通,又关孩子什么事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