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做朋友》

本书我在大一期末期间读过一次,当时感觉受益颇多,只不过那时还未养成看完一本书便记录的习惯,因此只对其中的个别内容有些印象。

最近又重读了本书,发现没有自己记忆中收获的多,我猜测兴许是自己在两次阅读过程中读过了许多别的书,读过的书一步步的充实了我的大脑,因此此时第二次看本书时,里面的讲述的内容与我所知道的知识重合了许多。故而没有第一次觉得收获的多。

总的来说,我觉得本书更适合入门读,入哪里的门我也说不太上来,大致是对自己的认知和一些心理学方面的门吧,因为就我个人来说,我最近读的都是这类书籍,读完之后再读本书感觉就没有初读收获大了。或者说,本书更适合高中阶段读,或者是刚入大学刚刚开始养成读书习惯来读。但是,本书绝对是值得阅读的。

目录:

chapter0  困境

chapter1  醒悟

chapter2  现实

chapter3  管理

chapter4  学习

chapter5  思考

chapter6  交流

chapter7  应用

chapter8  积累


以下为摘抄:

1.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

2.  事实上,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而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

3.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

4.  但是你要明白,你的大脑不应成为你的主宰,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分清主仆很重要。

5.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6.  一个道理明明非常正确,却因为讲述道理的人由于某件事情被戳穿,露出伪君子的嘴脸,而使很多人不再相信那个原本应该被笃信的道理。

7.  “不知道那东西(对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决定不学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决定去学的原因。

8.   期望速成,从微观层面上看,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

第二个原因,也是浮躁的根源,就是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这个道理

9.  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更大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相反,现实好像总是提醒我们:有些人过得比我们好多了。

10.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要不断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出者存,困者亡。

11.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12.  因为大多数人在执行任务之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分辨任务的属性——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13.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

14.  已经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的策略依然是“现在就开始”——否则更待何时?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15.  无疑,他们的效率低下。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难。

16.  很多时候,只要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往往也会有收获。

17.  几年前我开始去健身房,就没有制定任何目标和计划,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反正锻炼总比不锻炼好,健康最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做了一件事——坚持。

18.  千万不要觉得认为自己能够不断地找到“更好的方向”的人不多,其实大家都会不断地找到“更好的方向”。“方向”“越来越好”,成功的人又有多少?

19.  需要执行的任务越重要,这种预演就越关键。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练习,我们才能够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

20.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21.  独立思考[插图],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22  才发现几乎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是因为之前在学习基础概念的时候不加重视造成的——没有例外。

23.  谁主张,谁举证”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惜,大多数人并未在意。

24.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过早质疑”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它会让听者不由自主地进入排斥状态。

25.  要解决这个态度问题,只需要在平时多琢磨一下“他们为什么那么想?”“他们为什么那么做?”“他们为什么那么看?”避免用“傻屄!”来评价那些与自己的想法、做法、看法不一样的人,就可以了。

26.  类比思考几乎是跨越已知与未知之间鸿沟的唯一手段。

27.  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情,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件事我没有做好?若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我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28.  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29.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0.  当我们觉得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我们的痛苦我们已经体悟,而别人的痛苦我们又很难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所以,如果不去努力分辨的话,我们当然会认为“自己最痛苦”。

31.  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