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妈妈今天为你烧了很多好吃的,饭后还有水果哦!”
妈妈忙碌了一个多小时才搞定的一顿饭,水果最甜的部分都整齐地放在碗里,自己却吃着水果皮上剩余的肉。
“我不要吃这个,我要吃零食、玩玩具”,孩子不削地说道。
妈妈不同意,于是孩子开始施展各种“技能”来让大人妥协,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后妈妈发火了,“我辛辛苦苦花了这么长时间帮你烧饭,你不吃。我吃果皮上的肉,把最好的部分留给你,你也不稀罕!浪费我那么多时间帮你做的菜,竟然还嫌弃!不行,你不吃也得给我吃!”
“孩子不吃就不吃,干嘛要强迫呢!再说了,这个菜确实有点咸,那个也太油了。”老公在一旁说。
“不好吃你们都不要吃了,我干了一整天的家务,忙前忙后烧了一桌菜,一个不吃,另一个嫌弃,你们去找一个会烧菜的保姆去吧!你每天下班回来也不会帮我一把,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我做得那么辛苦还要被说,容易么我……”妻子开启了祥林嫂模式。
你觉得她辛苦吗?伟大吗?
你觉得这个孩子和丈夫不懂得感恩吗?
这些话反反复复强调,你听了会觉得心烦吗?
其实她只是迷失了自己,以为全身心为对方付出就会被看到,然后感激自己所做的一切,并理所当然的认为对方也会回报自己。
一旦对方做不到你期望的,心里的落差会让你感到气愤,然后开始埋怨、指责,走祥林嫂的套路。
你希望别人能看见你的付出,承认你的努力,从中找到自我价值感。
可是真正的自我价值感不是别人给予你的,是自己给自己的,首先要承认自己是有价值的!
就像一颗心,当你得到的爱余额不足时,你会烦躁、心情很差,但这时你还去帮别人的爱充值,想想你的心态和情绪会好吗?
我们现在再来看一下刚刚的例子。
期望一:妈妈为了孩子,精心烧了很多菜,舍不得吃水果最好的部位,为了让孩子开心和健康,同时希望孩子能更喜欢妈妈,让他感受到妈妈的爱。
结果:孩子不领情,妈妈很失望,于是产生了矛盾。也许孩子本来还有一些愧疚感,被矛盾一激化,全部化为乌有。
期望二:妻子做了所有的家务,还要一个人带孩子,为了能让丈夫轻松一点,并感恩她的付出和体贴。
结果:丈夫是轻松了,但是已经习惯了她的付出,妻子发现他不仅没体谅她、理解她,还要挑刺,心里各种怨恨和委屈。也许丈夫会感恩妻子的付出,哪怕是心想还好有这样一个妻子,才能让他下班如此轻松。但是一听到埋怨声,那些感恩早就没了。
也许你会问,怎么样才算爱自己?
简单地说就是先满足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明明你很累了,还有家务没做,饭没烧,是不是心里很焦躁?
你可以先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比如睡一会、听音乐、看电视,如果你精力恢复了,回过头再去做刚刚没做的。
如果你缓不过来,那今天就不要做,家务如果不急可以放着明天做,吃饭可以叫外卖,或者直接出去吃。
逼着自己去做,一定会带着情绪,如果再碰到一点其他不顺的事,分分钟点爆你的情绪。
如果你平时一个人带孩子,可以在周末的时候让家人替你两小时,给自己放个假。
也许你可以看一场电影,去喝一杯咖啡等,留给你自己一些放松的时间。
总之,不要把所以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毕竟这个世界少了谁都一样可以运转。
说这些话、理解这些道理都容易,但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并不容易。
不妨先从小事开始试试,当你觉得是因为责任而驱使你去做某一件事,你可以综合轻重缓急去考虑要不要做。
比如你下班回来,觉得很累,看到家里都是灰,看到一家人等着你烧饭,你可以选择不做,建议大家叫外卖、出去吃,或者大家一起分工做,反正比你一个人被“逼着”去做的效果会好很多。
当然,如果你太注重你自己的生活,反而会让人觉得你的关心不够。
这就是另一个极端,你需要的是调整时间的分配,不要产生家庭矛盾就好。
不妨今天就试着对自己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