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渊源〗
华夏文明指华夏族所创造的文明。华夏也称“华”、“诸华”,又称“夏”或“诸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说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民族,还是边远地区的民族,都对周武王表示顺从。其中的“华夏”是指中华民族的前身。 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和古籍记载,华夏文明经历了有巢氏[1]、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2]、黄帝(轩辕氏)[2]、尧、舜、禹等时代[3]。后来的炎帝和黄帝为共主,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华夏文明以礼乐为制度、易经八卦、丹书朱文、上古‘甲骨文’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历史上一脉相传。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4]
华夏文明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众多史家也一致认为唯有华夏文明是全球唯一的连续的不曾中断的文明,然而我不敢苟同此重观点,实际华夏文明并不是某一个主体民族文化的连续发展,而是多区域多种族人群文化的总会,下面我重点讲一下华夏文化的起源。
于五千年前的铜石并用时代,东方世界的各个族群大部分还是以血缘家族为单位进行狩猎采集活动,他们中的大部分仍然处于石器文明阶段完全被环境束缚没有走出蒙昧的野人状态,他们人口稀少居无定所实力有限无法向文明跃迁。然而渭河谷地却是如此不同,这里有松软肥沃的黑土极农耕,北亚人南下此诞生了仰韶农业文明,这一族群的大本营本在叶尼塞河中游米努辛斯克盆地,是冰河时代滞留在北亚的古印第安人遗族。他们在此繁衍千年,沿黄河谷地逐渐分布开来,形成炎帝农业种植文明的诸夏各个部落。
逐至四千年前的红铜时代,在黑海北岸诞生了印欧颜那亚文明,这一族群掌握了红铜锻造技术,并开始畜牧黄牛和绵羊。随着部族人口的暴增开始向外部世界扩张,他们中的一部分驾驶勒勒车跨越乌拉尔山穿越哈萨克平原进入阿尔泰地区,由此再分成两波人分别迁徙。其中一部北上叶尼塞河进入米努辛斯克盆地,发展成为阿凡纳谢红铜文化,并与此地北亚印第安人逐渐融合,并在蒙古高原分部开来,并南下陕北高原建立石卯古城,最终演化为黄帝部落;另一部沿阿尔泰山南麓东移,逐渐进入新疆塔里木并沿河西走廊进入鄂尔多斯,而在此创建鄂尔多斯青铜文化,鄂尔多斯地区周围富含铜矿和锡矿,因此红铜文明可以演化为青铜文明,并成为殷商文明的发源地。
遂华夏先民分为大大小小许多个部落,活跃于黄河中下游。其中比较著名的首领有燧人氏、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颛顼(黑帝)、黄帝、炎帝(赤帝)、帝喾(高辛氏)、有巢氏、祝融、伯益、舜帝、尧帝。其中炎帝和黄帝为共主。华夏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华夏民族的祖先燧人氏伏羲之后不断争战,主要以黄帝炎帝蚩尤为主,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华夏部落从而占据了中原,开始创造华夏文明。在中原更东的山东一带,还有许多小部族,被称为夷,曾经在东方有一个夷国,被商朝灭掉,后来东方就被叫做夷,开始并无贬义。到周朝时期开始“文化”,“东方曰夷”,又称为“东夷”。
后来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部落联盟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后又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部落基本固定。公元前2070~前256年黄河中下游华夏部落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华夏的扩张目标又指向了长江以南更广阔的百越之地。“南取百越之地(今江苏以南、浙江、广东、福建等一带),以为桂林象郡”。秦末民变中赵佗趁机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汉朝灭掉了南越国,终将广大南方并入华夏直接领土,汉朝的足迹到达南海之滨。
汉族于先秦时期同其他各民族一样自称华夏民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因此,华夏族中以中原一带为主有了另一个名字:汉(汉朝统一了四百多年,华夏民族中形成的汉、自称‘汉族’相当于一个政治符号,后来形成了习惯性的称谓自汉朝起传承下来)。但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汉”这个称谓一起使用至今。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中原多以汉朝人‘汉人’自称,而隋唐及以后即以“汉人”自称也以“华夏人”自居。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到现在最普遍的。
故华夏文化实际是继燧人氏伏羲之后黄帝部落、炎帝蚩尤等诸部落、上古部落的复合体,由此‘华夏’大地由落后的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文明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