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读到何伟(彼得海斯勒)的著作《寻路中国》,全本书被划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城墙》记录了他驾驶汽车沿着长城一路向西行驶的所见所谓;第二章《村庄》则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那里,他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在最后一章《工厂》里,他描绘了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他所接触的都是最普通的中国人,他所记录的也都是巨变中国下的平凡生活,而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初读这本书时所受到的震动,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对公路旅行充满了向往,几年以后的今天终于有机会上路,2400公里的旅途跨越云贵川三省,主要停留在云南境内,这一路的所见所闻就从第一个落脚的城市昆明谈起吧。
抵达昆明的时候已是晚上11点,作为一个热门旅游城市,酒店的价格自然高企,在平台上搜索了一圈发现了一个市中心位置的青旅,合理的独立间价格让我立马预定了下来。青旅在步行街旁边的一幢高楼里,是典型的家用住宅改造型旅社,老板还未睡下,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但是当我看见房间那一刻立马呆若木鸡了,这分明就是储物间,唯一让它显得像卧室的东西就是那张上下铺,屋内杂乱地堆放着被褥衣架都生活用品,显得落寞不堪。在公路上驰骋了9个小时后早已疲惫不堪的两人完全没有力气另寻酒店,只得草草收拾便睡下,第二日清晨我们似两个落荒而逃的人仓促离开了住地。
踏出大门,迎接我们的是云南的蓝天,上一次在国内看见这样湛蓝的天空还是在深圳的时候。和许多大城市一样,昆明市区的道路被各种施工挡板霸占着,翠湖公园周围一幢幢未完工的高楼也还在紧锣密鼓的修建当中,不知是我幻听还是事实如此,耳边似乎永远都有叮铃咣当的敲击声在回荡。在染布巷吃过早餐后打算先去圆通寺逛逛,修建于唐朝南诏时代的圆通寺是昆明市区最大也最古老的佛教寺院,这里的香火自然是非常旺盛,交完5块钱的门票领着一株高香就可踏进这座古寺了,寺内烟雾缭绕,操着不同口音的信徒们在嘴里默念诵着自己对佛主的请求,我一路走一路打量,明媚的阳光让我泛起困来,这让我记起在泉州开元寺的一次偶遇。那是2013年的夏天,我独自去泉州旅行,在静谧的开元寺内我遇见一位盘腿而坐的外国人,他就那样闭着双眼坐在阳光下,看起来一脸幸福满足,等我在寺内逛到夕阳西下,他依然保持着同样的姿势坐在那里,周围的信鸽几度停歇几度飞起,他似乎也未受到任何惊扰。那一刻,我好像看见了一些日常难觅的东西,那是此后我在任何寺庙中都不再见过的。昆明圆通寺是极美的,可我心中最想念的仍是在开元寺静静蹲守日落的那个下午。
从圆通寺出来决定还是去一趟滇池,我对滇池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国家地理曾评论的"绝症晚期一样的恶劣生态"之上,此次前去觉得生态环境还算不错,水质在肉眼观察之下也算明净,一群群海鸥在湖边成群结队的飞行,很难想象5年前这里的水面上满布着成群的绿藻。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滇池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主要原因则是围湖造田和工业污染,与此同时,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的迅速扩张也成为滇池的不可承受之重。这个上世纪50年代带给老昆明人许多美好记忆的湖泊在诗人于坚的笔下已经死去了,他伤感地写道:“我少年时代从未想过滇池会先我而死,因为她就像大地,而大地总是代表着永恒不朽。”从城市的母亲河到城市的巨大负担,滇池成为了中国城市发展中最典型的生态污染样本,今日亲临滇池,恍惚中我看见了一个被蓝天衬托得闪闪发光的高原湖泊,可是翻查了最近的生态资料我才知道滇池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而治理的费用也可谓是相当高昂。骑车去滇池的路上我看见许许多多被铁皮围筑起来的建筑工地,城市的扩张依然在继续,大力治理之下的滇池会有怎样的未来,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从滇池骑车回城的路上路过许多小村庄,让我有些惊讶的是如今的村庄好似一个小城镇的模样,村里有零星的几家饭店和小卖部,不见有人种田劳作,老人们在路边晒着太阳,云南的天气是极好的,即使是冬天也如春般明媚,村口河道里几位清理工人乘着木船打捞漂浮的杂草和垃圾,远处的大道上一辆辆拉着砂石的大货车轰鸣而过,掀起路上的堆积的厚厚尘土,连阳光也被蒙上一层灰,不再那么刺眼。沿着河道骑回五华区,这个最老的城区还保留着一些窄窄的老巷,巷子里有书店,也开起了咖啡,像极了昙华林,也像极了宽窄巷子附近的小街巷,我在昆明,却好像同时在中国任意一个城市游荡,只有这蓝蓝的天空让我意识到自己是在南方的艳阳里度过了冬日里的平凡一天。
昆明游玩建议
翠湖公园赏鸟
骑车环游滇池
圆通寺观古建
五华区游老巷
追忆西南联大
以文山早点开始
以小锅米线结束
昆明食宿建议
早餐:染布巷 仓园巷 老城区老街巷或菜市场
餐厅:文林路 东寺街 书林街 云南大学附近
市场:木水发野生菌批发市场 斗南花卉市场
住宿:YHA昆明倾城国际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