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那时还太年少,不知道方便面里所有的馈赠,都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零食赠品千千万,只有那108张水浒卡成了武林至尊,受到全国红领巾的追捧。
如此成功的割韭菜案例,被诸多公司眼热。
继水浒卡后,相继出现了三国卡、西游卡,可再也没有了当初的集卡盛况。
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水浒卡,是时代,还是那群孩子?我们一一道来。
精致性收藏
很多熊孩子初见水浒卡的感受,就是精致。
那个年代的青少年玩具,大多以耐操、廉价闻名。比如很多孩子的玩的“画片”,纸质粗糙、画质低劣,不知道从哪儿的盗图,印刷敷衍,视觉效果很差。
这个与当时的物价水平不无关系。精致会造成成本上升,进而超出小镇少年的消费能力。
但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向往的。水浒卡就抓住了这个收藏的启动点——
视觉的精美性。
90年代,日本动漫在世界大幅崛起,中国更是深得人心。在80、90后的记忆中,谁也少不了圣斗士和大空翼。
对比于现在只顾圈钱的某羊、某熊,日漫的内容故事可读性更强,画面更具有冲击力,极大的满足了男孩子们的英雄情结。
当时统一集团设计水浒卡,灵感就来自日本漫画《绘卷三国志》。
为做好卡片的人物设计和整体版型,统一聘请了数位优秀画师,将中国水墨画和日本漫画相结合,设计出了中国版的英雄漫画。
同时,严格要求卡片的质地标准,北方的水浒卡均为硬质,卡片大小接近小型扑克,画质清晰,卡边裁剪完整。早期出版的“闪卡”,更是可以在光下展现出鲜艳清晰的纹理。
在那个动漫风靡的时代,小浣熊给熊孩子们提供了108名好汉,个个身怀绝技,全方位的满足了孩子们的武侠梦想。
对比同时期,幼稚童真的小虎队旋风卡,更加符合中小学生的喜好。
水浒卡,从质地、内容、风格,全方位的满足了熊孩子们的需求。如何不被追捧?
其实,早期干脆面价格只有0.5元,卡片质量快都超过了面本身的价格,精致卡片绝对是赔本赚吆喝。
这样的亏本一般企业不会做。一般企业认为,熊孩子鉴赏力不够高,随便放点赠品,粗制滥造点什么,熊孩子都买单。
统一否定了这点,用诚挚的精致,造就了水浒卡的珍藏价值。
社交性加成
水浒卡于珍藏价值之外,抓住了熊孩子们的社交需求。
在没有网络的90年代,孩子们的社交网络比较简单。无非是学校、社区、亲友三点一线。
圈子较窄,交流内容比较简单。
当时孩子们的交流,大多围绕着动漫故事或者游戏技巧。对于过于精致的动漫模型,价格高昂,买了也只能束之高阁欣赏。
这就形成了,线下实质物品交换交流的匮乏状态。
水浒卡的现世,极大的弥补了这个情况。
孩子们通过水浒卡,形成了换卡集卡的核心线下社交氛围。
比如换卡活动,由于每开一袋都有可能出现自己已经收集过的卡片,所以每个收集卡片的人都会有大量“余卡”。
为了大家都能最高效率地收集,收集者们也会互相交换,所以客观上来说,小浣熊构建了一个以趣源为核心的社群,使得卡片可以在社群内流通起来,这样得以让更多的消费者体验到了集卡的乐趣。
有网友曾提及自己当年的“风光事迹”,因为自称擅长“摸卡”(通过摸商品外包装推测里面装着什么类型的卡)而帮班里的土豪同学“开袋”,结果正好开出了同学需要的卡片,土豪便请自己吃了一个月的干脆面。
类似的故事在网络上随处可见,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这些故事中的经历,但是以集卡为共同爱好而联结成的社交关系却是普遍存在着。
而上文提及的社交热点现象,正是孩子们将以往渴望不可及的动漫故事,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卡片讨论。
每张卡片的爆出率,卡片的稀有度,土豪买卡的优越度,找卡的趣味度。卡片收集的相关内容不断被延伸,逐步形成了熊孩子们群体竞争的焦点与高地。
在社交网络中,熊孩子们通过亲友这个跨界联络点,把社区、学校这两个封闭交际圈连接。由点状布局逐步搭建成了网状联系,扩大了社交面积。
从而使水浒卡从一个单一的社区小圈流行,扩大到了全国性整体社交。
在网络空白的时代,这的确是一了不起的成就。
如此全方位的社交加成,进一步的激发了熊孩子们的收集热情,形成了全国性的集卡热潮。
稀缺性追捧
当集卡成为一种风潮时,卡片便不单是欣赏收藏属性,社交性的加成给了卡片流动的空间。换卡的活动逐步演变成了交易。卡片的价值属性逐步被凸显。
首先,不可仿制性保证了卡的独家效应。
水浒卡的制作工艺,对比普通卡,十分复杂精细,纸质底板和切边工艺。在当时环境下根本无可仿制,甚至直到今天许多仿制卡也会被卡友一眼识破。
独家发行,不可复制,奠定了水浒卡的霸主地位,形成规模,加剧了追捧效应。
以至于前文所述的仿制卡片,被众人抛弃,只被称为垃圾大卡。
其次,商家梯次放出,故意制造稀缺,为价值进一步赋能。
事实上能让小浣熊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保持高销量的,是厂商对出版新卡节奏的把控。
水浒108将加上6张恶人卡并不是一次性出版,从1999年开始,小浣熊的画师团队每个月创作3种新卡。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可以周期性的调动主要消费群体的收集积极性,同时还给了收集进度相对落后的群体以追赶机会。
再者,买面抽卡形成了赌博效应。
当你攒了一周的零花钱,好不容易买到一包面,在众目睽睽之下,撕开包装,抽出卡片,拿到一张稀有卡片时,满场的惊呼和歆羡,那一刻你的满足感无与伦比。
当然,更多的时候,你是抽不到心仪的卡片的。失落与沮丧,便伴随着身边人的哀叹与幸灾乐祸蔓延而来。更加刺激了你找到稀有卡片的决心,让你准备继续节衣缩食,攒钱买卡。
这样的场景与成人世界里的赌石一般无二。
当卡片越集越多时,稀有卡片愈加显得重要。普通的以单卡换单卡,逐步升级为以单卡换多卡,后面发展到了变现为现金。
对于土豪熊孩子而言,买面抽卡可能比花钱买卡更贵,更浪费精力。与其浪费面,不如直接甩钱。
于是,水浒卡真正的走到了变现之路。赋予了金钱属性,被炒了起来。
当然,大多成年人无暇关心孩子们的需求变化。
于是倨傲的评价集卡效应,源自是孩子心智不成熟。
而当我们映照在成年世界里,各种收藏砸盘、投资割韭菜的案例,比比皆是。
反倒是那些资金不够充盈的孩子们,在收藏届赔的最少。
如今来看,水浒卡热潮的形成,完全符合收藏炒作的必要条件。
精致性、社交性、稀缺性,让孩子们在那个时代实在的当了一把韭菜。
多年后,集五福卡,盲盒效应,这一系列的收藏热潮,无非是当时的一个重现。
说孩子幼稚,可成年人何尝逃过这样的陷阱。
收藏尚还源于兴趣。而那些炒币、炒股、知识焦虑,天天想着财务自由的人们。
韭菜割完之后,连卡都没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