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
作者:刘润美
第一章 回顾求学
这几天,李志苦闷的很。老婆兰儿带着儿子回娘家已经半个多月了,期间自己也曾去叫过几次。无奈老婆态度坚决,大概这次是硬起心来,与自己死磕到底了。
晚上,李志难过落寞。自己买了一瓶东北烧刀子,就着一碟花生米和两颗大葱。喝着闷酒,热辣辣的白酒呛得他直咳嗽。大葱的味道直窜鼻子,感觉眼泪就要流下来了。不一会他就感觉沉醉,头晕乎乎的,直接倒在床上,胡乱拉过一床被子,捂住脑袋泪如雨下。恍惚中他想起了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和父亲去世后,一家人的种种不易。还想起了与兰儿的相识相爱还有婚后的林林总总。这些思绪如同放电影一般在脑海里闪现。
恍惚中他仿佛看见年仅十六岁的自己,肩上背着妈妈手缝的白布口袋,手提着帆布书包,一步三回头的步行,去十五里外的柳镇去读高中的情景。那时一九八一年九月,秋高气爽。也是自己第一次离开家,初中三年他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这次中考全校就三名同学考上了高中。全家人都很高兴,虽然这一年因为父亲去世,家中生活更加困难。为给父亲治病还欠下一屁股的债。但母亲毅然决定无论多难,也要供他上高中。
记得那天,他脚上穿着一双新布鞋。那是妈妈,在昏暗如豆的煤油灯下,熬了一整夜才做好的一双黑布鞋。他刚刚走出村口,见四下无人,便停下脚步,脱下脚上的新鞋。拍了拍土,又用手抹了抹鞋底上的尘土,然后两只鞋子合在了一起,放在了书包里。光着两只大脚丫,飞快的走在上学的路上。
明媚的阳光,照耀在他稚气未脱但又坚毅无比的脸上。他高昂着头,大踏步的前进,肩上背着一周的馒头和腌好的白萝卜咸菜,那破旧的帆布书包里,装着他的宝贝--刚刚借来的几本复习书。嘴里不住嘟囔着,昨天刚预习的课文。他那旁若无人的姿态和沉浸在自我意念中的形象,不时的引来田地里农人们的观看。
“瞧瞧,来了个书呆子。还光着大脚丫。”
“喂,你叫什么?干嘛去?”
“唉,叫你呢?大学生?”
他被喊住,愣了一下,仿佛是刚刚从梦里被叫醒的样子。呆呆的傻站着,一言不发。这时候周围的人更大声的笑起来。
“瞧你个呆子,傻站着干嘛?”
“人家去读书,将来要考大学嘛?”有人故意拖长声调,言语中满是讽刺的意味。更引来了一阵阵的大笑声。
自己这才反应过来,想要马上离开这里,离开那些让自己无地从容的人。于是急忙低下头,飞快的向着学校的方向跑起来。
想到这里,李志哑然失笑,那时的自己踌躇满志。一切都充满着希望,日子虽苦但心里有理想有信念,苦日子也是甜的。
还记得那年学校放秋假。自己心里牵挂着母亲和弟妹,一放假就抓紧时间往回跑。等自己赶到家时,一眼看见母亲驾着车辕,正在拼命低着头拉车上坡。车子上装着满满的一车玉米。年仅十二岁的弟弟和十岁的妹妹在平板车的两侧,死命的往前推着。他几步冲到眼前,替下母亲,终于把车子拉到了平坦的路上。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气。
那年秋天,家里缺少了父亲,唯一的一头小毛驴,也因为父亲治病,不得已卖了。所以一大家子苦苦干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算种上冬季的麦子。
村子里的人都在看他们笑话,他稍微年长一些。懂得一些人情世故。低着头默默的苦干。而弟弟小雨却不耐烦,一会儿渴,一会饿的,调皮捣蛋。丝毫没有看出母亲的压力和苦楚。当时血气方刚的自己被气得实在控制不住,一䦆头扔过去,利刃正好砍在了小雨的脚踝处。鲜血顿时喷涌而出,一家人抱头痛哭。这件事深深地刺伤了他的心,直到现在一想起来依旧感觉心在滴血。
回顾苦难的日子,总会令人痛苦不堪,就像被揭开伤疤一样血淋淋的,而来自最深层次的灵魂苦楚难以示人,只有一个人在深夜里独自舔舐。李志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又想起那年与母亲一起上交公粮的遭遇。
第二章 上交公粮
天还没有亮,母亲就催促孩子们起床准备,因为要去十五里外的镇上去交公粮。完全靠步行,还要拉着千斤重的平板车,绝不是件轻松的事。母亲早早准备了路上的干粮,留下弟妹看家,带着自己匆匆上路。
一路上娘俩你一段我一段的轮流架着车辕,边走边说着体己的话。倒也走得轻快。临近中午,终于走到了镇上。只见一辆辆车,一排排人,早已排成了长队。眼瞅着临近中午,自己又累又渴。拿出准备好的干粮,一屁股坐在路边上,开始啃大玉米饼子。车子跟着队伍一步步的往前挪着。望望天上的太阳,看看拥挤的人群,他焦躁不安,上前查看。远远地还有几十户人家才能轮得上。这时候,突然听前面的人骚乱起来。原来是负责过磅的工作人员下班了。剩下的要等到下午再开始收。
没办法,只能等到下午了。李志觉得这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于是他从裤兜里掏出笔和纸,随意往车里上一趴,开始写写画画起来。母亲看不懂写的什么。但她静静的望着儿子,眼里满是怜爱与期待。
下午,运粮车继续缓缓向前流动。终于轮到李志一家了。过磅员是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大约二十几岁的样子。可是脾气却是大得很。她大声的吆喝着:“你,抬上来!听见没有,说你呢?快点!磨磨蹭蹭的,就等你吗?”一袋粮食大约一百多斤,瘦弱的自己很想一个人搬过去,没想到他接连试了几次都没成功,反而累得气喘。母亲只好站在车子上借助高位,一袋袋的发到儿子的肩膀上。当时的他脚下接连打了几次慌,才稳住脚跟。一大车的粮食,足足有三十几袋,不一会他就累得汗水直流!但旁边的过磅员丝毫没有同情和怜悯,而是愤怒的不断催促着,母亲陪着笑脸,“让孩子歇会儿,孩子还小。”却被无情的打断。而且后面的老百姓也急了,“快点!别耽误大家伙的时间。”-他只好与母亲费力的将粮食一袋袋的,尽快搬到在磅上过称。没想到小姑娘竟然手拿一把检尺,猛一下捅进口袋里,随后迅速的抽出,查验粮食的成色和杂质。
而后对旁边的工作人员大喊:“扣除潮气和杂质百分之五”。自己当时就急了,想上前理论。
母亲一把拦住他,“好儿子,别这样。都要扣,都要扣的!”
“每次都这样吗?”
“每次都这样,不是咱自己,不要紧,咱多送点就行了!”
“可是,妈,我们多不容易呀!一颗颗的粮食都是经历了多少辛苦!凭什么他们一句话,说扣就扣呀?”
“孩子,你还小,你不懂,妈妈是见得多了!都这样,没什么的!”
“还不快走,赶紧抬下来,运到仓库里去,把粮食倒到指定位置。”不容多想,娘俩又一袋袋的放进车里,运往仓库。
来到仓库,娘俩傻眼了。仓库是由有宽仅仅五十厘米,长三米的翘板,一块接一块的连接起来的小路组成的。大约离地面两米多高,周围没有一点防护措施。不要说扛着粮食走上去,就是空着手走,也要被颤巍巍的翘板吓坏。
这可怎么办?母亲唯唯诺诺的走向仓库管理员。“他大叔,你看我与个十几岁的孩子一块来的,上翘板真是不敢,你看能不能让我们娘俩不上翘板,我们把粮食倒在仓库稍微往里些,行吗?”
管理员看了一眼娘俩,白了一眼,厌恶的说:“你想什么呢?你有多大脑袋,别人都能上,就你不行!你是谁家的大小姐还是夫人?有本事你拉回去呀?今天在我这里,就是我说了算。都像你这样的,我这仓库还管不管了?去去去,一边去,别耽误别人干活!”母亲。只好站到了一边发愁。
这时候他走过来对妈妈说,:“妈。你让我试试吧?就像刚才一样,你站在车子上发到我肩膀上,我慢点走。”
“不行,万一不平衡,你摔下来,有个三长两短,让我怎么去见你那死去的老爹。”说着眼泪就要落下来了。
“妈,别这样,会有办法的。你别哭!”李志安慰着妈妈,但鼻子也已经是酸酸的,他强迫自己忍住。这一刻,他意识到父亲不在了,是应该有个人走出来撑起这个家了。而这个人无疑就是自己。
他在人群里漫无目的的搜索着,是否有熟人能帮忙。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闪进来。真好!是张叔,内心一阵狂喜。这下有救了。张叔是父亲生前最好的朋友,他们是一块光着屁股长大的兄弟。常听父亲说,他们小时候一块下河摸鱼,一块偷地瓜,一块掏鸟蛋,一块被大人抓住打屁股的趣事。他小时候也常常看见父亲与张叔一块喝酒聊天,张叔还曾笑着对他说“跟我当干儿子吧!”
自己笑嘻嘻的走上前去。“张叔,交公粮呢?我和我妈也来了,我们就在前面。”
“哦,李志呀!你们交完了吗?”
“还没呢?已经到仓库门口了,管理员非要走翘板,我们不敢,所以就一直等着呢?”
“张叔,我想请你帮个忙,现在还轮不到你,能不能先帮我们交了?”
张叔往前走了几步,看见三十几袋粮食,又退回来。“李志呀,不是叔不肯帮你,前天叔骑自行车,摔了一跤,到现在还腰痛呢?我自己的这些,我也是没有办法才勉强来交的,你们的粮食,叔实在是搬不动了。要不,你再去问问别人?”说着便装模作样的揉起腰来。
他心里憋屈可是嘴上又能说什么呢?是呀!父亲不在了,孤儿寡母的,给别人也帮不上忙了,又怎么会有人来帮自己呢?此时李志第一次深切的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和利益至上。记得张叔家盖房子时,父亲不顾生着病的身体,为张叔家打土坯、打夯。专门捡着累活脏活干,就因为他们俩是最好的朋友。可是父亲刚刚去世才仅仅一年,没想到却是这般光景!他无功而返,心中的悲凉直到现在仍记忆犹新。后来还是母亲找了一户与自己一样也是人少粮食多的人家,两家合作。于是,他们把整袋的粮食分成半袋,然后再慢慢的一个在前面拖着,一个在后面推着走翘板,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就像蚂蚁搬家一样,终于把最后一袋粮食搬运完毕。李志累得摇摇晃晃,仰面躺在仓库外面的晾场子上,大口的喘着粗气。他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为国家交公粮,却还是这么难!
回家路上,母亲架起车辕开始返程。李志却低着头默不作声。他觉得他是家中的老大,父亲去世了。家里缺少劳力,备受欺负。这个时候他应该像个真正的男子汉撑起这个家。他向母亲提出退学回家的想法。没想到母亲立刻愤怒了。坚决反对。她说李志从小就是读书的苗子,母亲和爹都看好他。让他一定要争口气,妈不图别的,等他长大了,要是能找个过磅员或者仓库管理员那样的工作,母亲就能闭眼了。可别再像妈这样,走到哪里都是睁眼瞎,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总是被人看不起,总是被人欺负!但又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妈自己没文化呢,你们姐妹三个妈不指望都能脱离农业,哪怕有一个能离开农村,妈这辈子就算没白疼你们!李志,还想说什么,却再也难以开口。就这样娘俩各怀心事的走着。
月亮升起来了,大地洒满银光。空气也变得湿润清凉起来。李志抬头望着圆圆的月亮,脑海里又浮现出父亲临终时的嘱托:要读书,考大学,走出农村!
如今自己得偿所愿,真的走出了农村,考上了大学做了一名高中的教师。李志又想起了自己第一堂课的情景。
记得第一天上班,他穿戴整齐,夹着准备了几天的备课本。从容镇定的走进教室。面对着仅仅比自己小四五岁的一大帮的学生,他心里涌起了自豪与敬畏。敬畏从今天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要谨言慎行。自豪于自己终于学成归来,有资格站在这个神圣的讲台上,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他简单了进行了自我介绍,着重渲染了自己在大学里的所见所闻。他要以此激发起学生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大学的无限向往。他觉得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点燃学生们内心真正的渴望,才能让他们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创造出非凡的成绩。而内在的这股潜意识的作用是无穷大的,他一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认知,而这才是学生们,当前最欠缺的力量。只要激发出内心的奋进之力,就能让孩子们拥有自主改变自我命运的思维,将来他的学生们无论考不考得上大学,都将会对将来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成才当成器”人的智力和机遇不同,会有不同的人生,但只要心中拥有自信、奋进、光明的力量,相信身处哪个阶层,都会发光发热、积极上进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学生们一个个都听得入了迷。同学们震惊之余,都睁着不可思议的大眼睛,近乎崇拜的望着眼前这个英俊洒脱、侃侃而谈的年轻的老师陶醉了。下课铃声想起,同学们才如梦初醒,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李志开心的微笑着向同学们挥手下课。内心里涌起了一股幸福的暖流,他知道自己的第一堂课成功了!就这样李志开启了他绵长的教师之路。
窗外起风了,刮得树枝呼呼啦啦地响个不停。李志从床上摇摇晃晃地起身,来到窗前望着外面黑黢黢的天,突然脑海里蹦出,那年自己深夜步行去位山,寻找正在挖河的母亲,那个令自己终生难忘的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