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是我国流传较为久远,普及面较为广泛的兵法通俗读物。它集历代兵家“韬略”“诡道”之大战,素有兵法和谋略奇书之称。书中的不少计名、用语为人们耳熟能详,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它不仅可以用于军事,对于启迪人们的心智亦功不可没。
我目前阅读的这本小册子,不仅载述原文并语译,而且把重点放在“点评”上,列举了很多战例和其它史料,增强了可读性与趣味性,我把它整理一番,权当自己阅读后的梳理。
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6×6=36,数目里包含着谋略,谋略中包含数目。这便是阴阳相互协调的道理,时机就在这里头。时机不能过分完备,过分完备就会贻误战机。”
这段总说侧重强调的是用兵要重视谋划,而不要空泛的议论。因为理论只能阐述一般原则,而谋划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有人认为36计中6计成为一套。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防备十全十美,就容易斗志懈怠,平时司空见惯走的就不容易引起怀疑了。秘密就存在于公开化的事物里,而不存在于公开形式相对立之中,非常公开的往往隐藏着非常机密的。”
例如公元589年,隋朝要大举进攻陈国,战前隋将频繁的对部队进行调防,让陈国习以为常,当陈国放松警惕之后,隋军便轻易的攻占了陈国。
熟视无睹,常见不疑,这都是人们在观察各种社会现象时经常犯的毛病,而“瞒天过海”则是巧妙的利用这种常见的错觉来掩盖军事行动的一个计谋。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与其强攻集中的敌人,不如用计将他分散,尔后逐一加以击破。”
公元前353年,魏国攻伐赵国,魏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前去救赵。孙膑认为当前魏国的精锐部队都投入到邯郸的围困战中,国内非常空虚,应当采取进攻魏国都城大梁的谋略。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兵直奔魏都大梁,魏军果然马上放弃对邯郸围困,日夜兼程回援大梁。当魏军走到桂陵时,齐君使用以逸待劳战术,几乎使魏军全军覆灭。
只要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的势头受到抑制,就会迎刃而解。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友军的意向却不稳定,这就要想方设法诱导友军前去杀敌,以避免过分消耗我方的战斗力。这就是根据《损》卦“损下益上”的道理推演而形成的谋略。”
春秋末年,吴国在会稽大败越王勾践后,吴王夫差的重要谋臣伍子胥多次建议乘机消灭越国。越王勾践便利用用借刀杀人之计,离间吴王与伍子旭的关系,吴王听信了谗言,以伍子胥阴谋通齐叛吴之罪将其杀害。
古人认为在敌对势力的象征已经显露,而另一股势力也在不断发展,并且要将发挥重大作用时,就要果断的借助这股势力,去打败敌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围困敌军的进攻态势,不用实战攻击,待敌精疲力尽,声威锐减,攻防双方的态势发生逆转之时,我方便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了。”
战国末年,秦王启用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国马上派重兵迎击。而老将王翦却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营造城堡,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态势,两军相持一年有余。楚军急于击退秦军。而王翦却鼓励将士在军中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一年以后,楚军急于取胜的心态,早已开始懈怠,斗志消磨殆尽。误以为秦军确为防守并无进攻之意,于是便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便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靠着已经养足的虎虎生气,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灭。
古人认为以逸待劳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选择有利的地形,等待有利的战绩,而且重点是以少胜多,以不变应万变,以静止状态应付活动态势,这是获胜的关键。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当敌方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候,要乘势发兵战而胜之。这正是强者战胜困境之敌而采取的重要决策。”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互相攻伐,战事不断。经过长年征战越国终因不敌吴国而俯首称臣。勾践回国之后,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在国内,勾践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经过数年的发奋图强,越国的实力大大加强了。而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公元前473年吴国几乎颗粒无收,弄得民怨沸腾。而正在此时吴王夫差又北上会盟,以谋取霸主地位,越王勾践认为时机已到,便举兵伐吴,吴国内部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打败了。勾践的这次取胜正是乘敌方内部的危机,而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古人认为,敌方有内忧,便趁机占领他的国土;敌方有外患,便趁机劫掠他的民众;敌方内忧外患交迫之时,便是吞并他国家的好时机。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当敌方出现军心动摇而混乱不堪,并出现始料不及的困境时,便是《萃》卦所显示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兆。必须利用这一颓势迅速把他消灭。”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其主要目的是联合西域各国抗击匈奴。为此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而莎车国却煽动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先平定莎车国,莎车国向龟兹国求助。班超联合阗等国,但募集人数敌众我寡,难以力克。于是班超用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班超令人在军中散布对他的不满言论,制造不敢与龟兹国较量,准备撤退的假象,并且故意让莎车俘虏听到。一天黄昏时,班超命阗军向东撤,自己向西撤,还显得特别慌乱让俘虏逃脱。龟兹王知道后误以为班超因惧怕而撤退,前去追杀班超。班超乘龟兹军离开后,迅速回师杀向莎车追兵,最终平定莎车国。
古人认为,运用声东击西这一计谋,必须首先视敌方指挥的意向而定。当敌方的意向混乱之时,运用此计便能成功;否则却有战败之虞。所以这是一条险计啊!
p��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