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漩涡中的教育坚守与思考
生活总似洪流,我们常被其间的浪潮裹挟,在无止境的忙碌中难以喘息。近来,我便深陷于这样的漩涡——这里没有“完成”的彼岸,只有不断涌来的事务,构成一个“越来越忙”的循环。
十月下旬,仿佛步入一个“水逆”的怪圈,诸事如潮水般接踵而至。论文需要重拟思路、修改内容,学术挑战迎面扑来;中期筛选刚落幕,开题报告又需推翻重来……那一刻,头晕胸闷,压抑感如潮水灭顶,真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加之周五的常规检查迫在眉睫,一件件、一桩桩,让我在疲于奔命间不禁自问:是否因平日懈怠,才堆积了这许多未竟之事?然而抱怨终归于事无补,静下心来,一件一件去完成,是唯一的出路。
但生活不只有奔波与烦忧。今晨,我仍坚持早起运动,为这慌乱的一天预先注入了一片宁静。那段独属于我的时光,弥足珍贵。我一边听着播客,一边舒展身体,心情也随之明朗、惬意起来。洗漱时,我抓紧聆听了《数星星的孩子》名师公开课,教学重难点顿时清晰,“行走的教参”果然名不虚传。
播客中提及瑞典皇室育儿准则“爱与边界”,令我联想到中国自古提倡的“严慈相济”。我愈发深信,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教育之道,在于既要严格管教,也需充分关爱与尊重——这不仅是理念,更是需要日日践行的准则。
这一准则,也指引着我今日的教育实践。又到了每周调换座位的时间。小高是个个性鲜明的孩子,他有主见,却也稚气未脱,爱玩,易闹脾气。以往,班主任总会先征求他的意见,而他总会选择那些不易被老师注意的角落。那些位置大多孩子都不愿坐,因为看不清黑板,他却“聪明”地视其为“摸鱼”的宝地。
上周六晚辅导的一幕,让我更坚定了对他的关注。他问我练习册上的“伤”字怎么写,可那天我们写的是《去外婆家》,他问的却是《彩虹》里的内容。《彩虹》早在周五就已学完,生字也展示过。他未跟上课堂节奏,自顾自地写,我一说“这个讲过了”,他立刻委屈地哭了起来。后来,我耐心向他解释:学习要讲效率,简单的可自学,难的则需跟随大家,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平心而论,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小高比一年级时进步良多。至少如今,他能做到先举手后发言,态度也端正了不少。但他上课仍易走神,比如周六讲《去外婆家》的人物品质时,他的理解就出了偏差,未能跟上引导。因此,我认为让他坐在老师易于关注的位置,将更有利于提升他的听课效率。
在如何对待小高的问题上,我也经历了一番摸索。起初尝试哄他,却发现他也在“哄”我——嘴上答应得痛快,转身便忘。后来我发现,对他严厉一些,先立规矩再讲道理,效果反而更好。今早调座位,他又想换到靠窗的“风水宝地”,我制止了他。结果可想而知,他又生气了,下课便趴在桌上掉眼泪。不过,到了下一节课,他已平静下来。
这件事让我更加确信:爱学生、尊重学生,绝非放任自流。我们更要教他们何为边界,如何适应集体。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一份子,都需为整体考虑,而非全凭个人喜好行事。教育的使命,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塑造品格,引导他们在“爱”与“边界”的守护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生活或许充满忙碌与挑战,但只要心怀对教育的赤诚,我们便能在纷扰中寻得方向,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撑起一片温暖而明亮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