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人工作繁忙,经济压力大,有经济能力的也不愿意做全职妈妈,带孩子便成了难题,请保姆觉得不放心,大部分人选择让婆婆带孩子,但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又会存在分歧,你怎么看?
很喜欢这个话题,因为我也是孩子的妈妈,我体验了整个过程的喜怒哀乐。
先从我的朋友丹说起吧,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的上一年级,小的上幼儿园小班,心思全扑在孩子上,婆婆来给她带孩子,因为生活习惯不和,让婆婆回了老家,35岁不到,皮肤粗糙,头发零乱,整个人苍老憔悴,每次家长会都是她来接送孩子,偶尔一次看到孩子的爸爸,还是一个年青的小伙,明显地不搭调。就在前段时间,她的老公出轨了,她跑来向我哭诉,最后说出一句:你不爱自己,没有人心疼你的付出。
是的,心疼自己,说起来简单,做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要做饭洗衣,各种家务,接孩子上下学。每天忙得跟打仗似的,你有时间、有经历照顾自己,爱自己吗?
另外一种情况呢,就是由婆婆或姥姥带,就是所谓的“隔代抚养”,这种方式似乎成了一些现代家庭抚养下一代的主要模式。诚然,老人分担子女的家务,以解燃眉之急,是有益的,但不能不看到,老年人记忆衰退、思维缓慢等自然衰老特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而且老年人对孙子、孙女放纵式教育会使正常的家教失衡。
我们面临两难的选择,自己全职照顾孩子吧,没有亲自带过孩子的人不知道带孩子的辛苦和劳累,有人说,“我宁愿上一天班也不愿意在家带一天孩子。”是的,人的精力,耐心都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负荷,人就会烦躁起来,一点小事就会引发一场战争。
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在养育孩子中体会到乐趣,又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很好的发展呢?
回答是:有的!
就像我在幼儿园工作过,一个班级同时有保教和保育的老师。要想带好一个班,需要共同配合。保育老师主要照料孩子吃饭、睡觉、卫生这些工作,保教老师主要培养孩子技能、陶冶情操等方面。一个班的老师配合好了,不累,孩子也会有很好的发展。
从班级回到家庭,道理是一样的。我也是这样做的。
对于每个人的付出给予肯定和尊重,不管她的方式是怎样的,毕竟她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的,哪个奶奶不爱自己的孙子。婆婆可以承担更多保育的部分,父母则要承担起保教的部分。
首先好的关系是前提。尊重老人的劳动,投其所好,老人需要的其实很简单,一件衣服,一句赞美,一句关心,我经常对着孩子的面说“奶奶做的饭菜真好吃!”结果婆婆会变着花样做各种好吃的,回家有准备好的饭菜,为我的生活提供了多么大的保障啊,我不为做饭,买菜发愁,家里也收拾的干干净净。
老人也需要鼓励和赞美,这一招是很好用的。关键是要发自真心。学会哄好婆婆,所谓的“哄”。是出于真心,对于婆婆付出的珍惜和看到。并用适当的方式回应。
然后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当婆婆做饭的时候,我就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当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也可以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书。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我经常制造一些机会让她主动的去和爸爸一起玩,有时候,孩子来找我,我会说,这个我不会,去找爸爸吧。学会示弱,做为妈妈,不能一个人承担孩子的所有,这样会累死,对孩子的发展也是无益的。
包容是很重要的,总会有意见不同一的时候。不要着急,要看到背后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
一个家庭,一个小世界,学会沟通是至关重要的。言语间出同样传递着能量和信息,不要把外面的和工作中的情绪带来到家里。好的关系是慢慢建立的。
我很享受共同养育的乐趣。孩子8岁了,我有自己的工作,我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也带孩子去做她喜欢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每个家庭遇到的实际情况不同,只要出发点不变。对家里的老人多一些信任,赞赏,她们也会为我们分担一部分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可以轻松的养育孩子。
只有分担才能轻松。只有和谐才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