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城市青年圈中似乎弥漫着一种病,暂且称之为“梦想派”。
他们的特点是有文化、有素质、有理想、有追求,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有文化、有素质、有理想、有追求。问他们“你喜欢什么”,他们说的天花乱坠、振振有词。看他们郁闷了,问“怎么了?”,他们会说因为现在的事情自己不喜欢,然后一通抱怨,同样天花乱坠、振振有词。他们好像一直怀才不遇,伟大的理想无处施展。失败了,他们会说:“这又不是我喜欢做的……”无聊了,他们会把自己缩进自己的世界里,幻想着自己伟大的梦想,并暗暗告诉自己终有一天会实现。
网络世界里遍布鸡汤:A君说人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B君说我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我喜欢我热爱,C君说有梦想的人才会快乐,云云。一大堆的梦想论让一些实践经验尚浅、人生尚处迷茫期的青年们飘飘忽忽,他们开始逼着自己思考“我喜欢什么?我热爱什么?”其中一部分人觉得无解,然后开始迷茫、低落,觉得自己连喜欢的东西都没有,连梦想都没有,真可悲;还有一部分人模棱两可的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并暂时将其作为自己的事业,实践中稍微经历一点失败就开始发现,“咦?我原来并不喜欢这个……”然后又进入了迷茫;再有一部分人,幸运的找到了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梦想,然后如同宝贝一般将这个梦想供奉起来,时不时自我欣赏、自我激励、或拿出来与同伴分享,告诉别人:“我有一个梦想……”
慢慢的,是不是梦想成了逃避现实的避风港?林是一个重本大学的大四女生,找工作不顺,临近毕业学校征集毕业生赴困难地区做志愿者。做一名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是她从小到大甚至未来人生的梦想,她一腔热血想要报名,但家人反对最终不了了之。因为这件事她哭过闹过,觉得身边的亲人都不理解自己,不理解梦想。但是试问,如果喜欢做志愿者,为什么大学四年没有哪怕一次的志愿者经历?为什么要在关键时期,不理会家人意见,去做一次“有头有脸”志愿者?是真的喜欢志愿者还是喜欢属于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的标签?如果只是喜欢那个标签,那么梦想和虚荣心有什么区别?
这也许是浮躁的大城市的一种现象,梦想太大,没有耐心也没有勇气实现,不敢承担失败的后果。但又害怕没有梦想,因为在别人眼里,没有梦想,形如枯木。
其实,想那么多干什么,梦想本身也许就是个伪命题,不能实现的,谈何梦想?顺着自己的心往前走,因为心所选的,一定是当下最值得选的。行动后或许会发现,原以为喜欢的可能并非喜欢,原来害怕的其实并不可怕,原来高高在上的梦想可能并不难实现,甚至很渺小。生活就是这样,总喜欢跟我们兜圈子,但总会把我们带到想去的地方。
下一次别人再问你梦想是什么,你就说:“哈哈,我不告诉你!”